第三章 即刻行动——最有效的,是即刻行动
我最缺乏的部分终于出现了,是及时雨也是战略指导。
㈠"现在"就是最好的时机,不管怎样,只要开始就好。
大家是否有拖延症呢,是否不到最后一天根本就不会开始动手呢,又或者哪怕需要两个小时完成的任务,我非要拿其中的半个小时来玩游戏或者做别的事情,其实这个说的就是我,直到现在还是会拖延症爆棚,真的是肠子都悔青了,那么采铜老师是不是也会有类似这般情况呢,我觉得吧,只要是人都会有这样的习惯,所以他也做过和大多数人深受拖延症带来的不良影响,而与别人不同之处在于,采铜老师很快就会转换思维,犯过错后立即改正(我咋就没有这样的能力呢?),比如取快递,他就是通过这个行为,渐渐地改变自己,进而在生活中的小事上快速改变,只有处理好小部分,不受影响,你才能够在大事上有更多的时间去思考。
有人在知乎上问:30岁才开始学习编程靠谱吗?网友Caun Derre回答:种一棵树最好的时间是十年前,其次是现在。
最近在看Ted关于拖延症的例子,很多人都提到立即行动,而真正做到的人会有多少?以前自己饱受这样的痛苦,现在好多了,逐渐意识到迅速解决问题是一件多么愉快的事啊!
㈡精益创业的行动启示——把"未完成"变成"已完成"
"精益创业"是最新互联网创业方式之一,以最快的资源和可执行功能被客户快速使用,从而挖掘潜在客户。
一个人的"最小化可行产品"是什么?
从大的方向发展来看,我们不知道自己想要达到的高度在哪里,也不清楚人生真正的意义是什么,至少目前的我就是这样,那难道就没有什么可以改正了吗?答案就是去寻找你的最小化可行产品,采铜老师提到,产品是一个结果,是对素材和原料结构性的整合和组织。比如实习期间,经历不是产品,把经历写成系统总结报告就是最小可行话产品。阅读也是如此,不是你读了此书就是你的了,而是对该书透彻的理解和深入探究才会形成你的产品。
精益创业,看似微小,需要逐步一点一点累积起来。不要小瞧这股力量,会做成很多事。
很多人会说,等一切都准备好了,就行动,可是真的到那时候你会吗?至少我是不会的,原因在于,人可以实现动机的几率取决于你过去经常做的事,而不是突发奇想,那会减少成功的概率。
在这里不得不提到古人的一句话,勿以善小而不为,小得不得再小的举动往往会让你有惊人的改变。
人生永远无法准备好,把批评当做信息对待
你是否听说过,一切都要准备好才上场,若是真的这样就已经输了,生活是最好的检验者,自己有多少能耐,一试便清楚了,对于我而言,做任何事都要都从来不考虑战略技术,只是毫无目的地去做,却没有多大效果,因为不想付出太多,偷懒,所以才会颓废到如今,尤其是胆量方面,确实是要多锻炼,以至于在大场合都不敢发言,我是有多畏惧啊,每一个锻炼的机会都要珍惜,要主动去做吃螃蟹的人,而不是畏畏缩缩地等待结果,那就是注定要失败。当别人提出不同的意见的时候,要正确对待,从别人的视角中理性地看待自己,批评中的信息会有助于改善自己的作品。
对产品不断修正
采铜老师谈到:人们总是留恋自己已经付出的努力,而不管这些曾经的努力对未来是否已经失去价值。
其实自己也是这样的人,总会以为完成一件事是多么厉害的一件事,却不清楚这个世界上有多少人在做比自己强几百倍的事,根本就不要值得咋呼,好比如沾沾自喜这个成语,小时候就受影响,以至于长大后没有再继续努力的精神,凡事做了就好,根本不管有多好或者需要更好。
因此,总结精益创业,需要三点完成:
⒈克服"过度准备"惯性,把未完成的事情完成
⒉克服"自我防卫"心态,正确对待正反批评
⒊克服"沉没成本"的固执,有勇气否定并重新够造自己的产品
㈢像Photoshop一样分解任务,从核心区开始
不知道当你的生活或者工作遇到了问题的时候,是否想到要彻底去改变呢,对于我来说,就没有做过类似这样的事情,一直是在舒服区安逸着,等到最后发现已经是荒废多少时间了,换做别人已经实现无数个目标,而我只是在原地踏步而已。
什么是"多线程工作",它指的是在一个时期内,同时担负几种不同的工作,完成不同的任务。
我们工作的时候,是否会被打断,而不知道从何开始呢,或者一开始你就不知道自己着重去改变的地方在哪里。我就是这样的例子,不知道干了多少无用的事,现在开始修正吧!
采铜老师告诉我们:把一份任务想象成一个金枪鱼三明治,中心部分是金枪鱼肉泥,这个部分是核心思考区间,也是整个鱼身的最重要的部分,相当于我们接触工作中最棘手的部分,需要精力和专注进行思考,一旦完成这个部分,你的人生已经是实现一大半了。
㈣三行而后思,在实践中,通过复盘积累智慧
采铜老师的曾经导师给他留下了两个很深的一件事,分别是前瞻性思维和总结性思维。
对照自己,没有细想全局的人生会怎样,每天就这样囫囵吞枣地瞎过,荒废20多年,直到现在才开始有所觉悟,迟了很多,所以需要花大量时间去改正。总结意味着复盘,这是今年自己最自豪的事情,每月的累积优点和不足,让我知道短板在哪里,与别人的差距在哪里,与未来卓越相比,短暂的优秀根本就是一坨shi,仅此而已。
永远要相信行动的力量
书中举出了天才大师彼得·布鲁克写的书,他回忆自己经历过的一切,并非都是按照书本上的指导来导演自己的人生,而是通过与人交谈,自己体会,亲身探索而获得智慧。自己有想过去做最想做的事吗?不妨现在就可以开始试一下。
从理论出发不一定能指导实践,只有在实践中通过反思的知识才能指导实践。
书面化的表述不在于多,而是自己要会转化,只有通过不断地实际练习和打磨,用语言归纳出来,如此就会形成自己的东西。这一点本人做得太差了。需要及时改正和快速改变。
谈到以上的问题,那该怎么去总结呢?
⒈信息:做事利用哪些信息,关键在哪,是否被证明有价值,有遗漏?
⒉预期:做之前,是否对过程和结果进行正确预期,为什么有预期,最后的结果与预期有偏差吗?
⒊结果:如何描述结果与评价,是否有用到指标进行描述,结果如何改进?
⒋进度:事件的进度合适吗?快还是慢,为何会这样,是否理想?
⒌工具和情绪:是否使用工具,作用如何,把现有的工具发挥最大化。
⒍阻碍和优势:运操作期间,遇到的阻碍是什么,如何阻碍和应对,效果怎样,需要哪些努力减少阻碍再一次发生?自己是否找到优势,收获哪些知识,与同行的人相比,别人的优势我不具备?
⒎缺憾和意义:最大的遗憾和缺点在哪里,别人对我的批评与评价,需要迫切去改变,完成任务之后,是否对我的短期和长期生活有影响,对周围和地球的意义以及发现意想不到的意义。
如果每一次完成一个大计划,都是按照这样的方法整理,一定会受益匪浅,不信你试一试。
除了以上环节,还有最最重要的不可以忘记:
⒈保证及时性:反思要及时,才会有效,即使只花了几分钟,也会比你不做的强。可以写在你可以看到的地方,比如笔记本上,以便检阅。
⒉梳理"反应链":透过阅读,把方法运用到生活和工作上,比如回答雅思问题的时候,当面试官问做了哪些事对自己有改变,就可以运用总结里面的方法逐级表达。
⒊关注意外现象:活动中避免不了意外现象发生,那么我们可以做的就是保持对意外现象的敏感,克服原有的思维惰性,通过意外来拓展认知和行动的边界。
真正的知识从来就不是横空出世,而是早有准备,只是缺少一个契合它的时机,相信自己会是撬动时机的执行者。
附录第二章梳理
人生是持续而反复的构造,校正选择,做出建设性改变
谈到选择,一直以来是我最大的问题之一,或许就根本没有想过这个问题,更不要提"校正"这一词,几乎没有意识到,只有发生了某些事情,才会恍然大悟。采铜老师认为,人生就是一个不断选择再选择的过程,无论如何选择,深刻的经历和体验会被永久地保留下来,成为人生中无法改变的印痕。
不要因为预设规则,而放弃个人追求。
书中的珍妮·苏克是一个非常传奇的人。
以上是我针对文本画出的小图,珍妮也是一步一步地找到喜欢的人生,即使半路中遇到许多坎坷,她依然做到了理想中的样子,换做是我们到三十多岁还会想去尝试新的高度吗?有,但一定不多。从芭蕾潜力新星→暂停→文学博士→转换专业→法学博士→哈佛教授→执教艺术课与法律学习。(写到这,真的是太喜欢这个人物了,完全是按照自己的意愿过一生的模板呀,太佩服了)
采铜老师告诉我们,在追求人生的路上,不用担心说一切需要全部倒推重来,你可以学一种能力,重新选择,选择对于自己最重要和要改变的,并且随时在做调整,比如珍妮,学习芭蕾一段时间后,父母怕影响学习,不让她再学,导致她心情很差,于是开始读诗,这为后来研究文学奠定基础,由于读诗还会经常写作,让她把文学和法学联系在一起 ,虽然到后面发现自己不喜欢文学转投法学,却已经形成自己的文学素养和文学研究积淀。由此想到某个人说过类似的话,你无法把生活中的每一个点连接起来,你只能每一天好好过,踏实去坐每一件事,有一天你的人生会因为当初的不同经历而与别人不同。
采铜老师强调:人生既是不断延续,也是不断变化着,当我们面对一项重大的人生选择时,不妨先试着为自己设计一个有关"人生"的故事。
你必须得弄明白在这个故事里你是如何成长、变化和坚持的,然后你才可以做出一个尽可能好的面向未来的选择。
道理似乎都懂,但做到却是另外一回事,就像再一次阅读此书,已经不是当初的囫囵吞枣,而是把自己的问题也带入思考的队伍里面,针对每一章提出的问题,自己再进行回答,倘若不选择一种输出的方法,你就永远不会知道真正阅读的境界是怎样,更不会明白,自己学到与看别人的完全是两个世界的级别,这一次练习,进步许多,继续精进吧,即使还没有成为一个很厉害的人,但至少已经接触到边缘,这就是不断精进的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