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云十六州

后唐明宗是五代少数值得称道的君主之一,但他在继承人问题上却有失明断。他一去世,后唐就陷入皇位争夺危机中。

934年,明宗的养子、潞王李从珂起兵,把继位不到半年的明宗的儿子、闵帝李从厚给杀了,自立为帝。

镇守太原的河东节度使石敬瑭作为明宗的女婿,也是一个有实力的军阀,李从珂十分忌防他,却不擅驾驭笼络,还公然激化矛盾。石敬瑭的妻子入朝贺寿毕,当殿辞行,李从珂竟当她面说:“急着回去,不要是与石郎造反罢?”

936年5月,李从珂将石敬瑭移镇郓州,并急着催他赴任。此举用意过于露骨,早有异心的石敬瑭当然不愿束手就范。他的掌书记桑维翰和都押衙刘知远等都指望在主子称帝中分一杯羹,竭力鼓动他揭出反旗。桑维翰教唆道:“契丹主近在咫尺,你能诚心屈节,朝呼夕至,何患不成?”

于是,石敬瑭公开反叛,后唐派张敬达围攻太原。为解除后唐大军讨伐他的困境,石敬瑭不惜向辽朝乞求援兵,令桑维翰草表向辽太宗称臣,并以父礼事奉,答应灭唐以后将卢龙一道和雁门关以北诸州割让给契丹。辽太宗见中原有隙可乘,大喜过望,答应秋高马肥时即倾国赴援。

9月,唐军在雁门关等险要隘塞居然不设防,辽太宗亲率五万骑军长驱直入,直抵太原城北。当晚,石敬瑭出北门拜见比自己年轻十岁的辽太宗,“论父子之义”,“恨相见之晚”。次日,石敬瑭和辽军对张敬达的后唐军完成了反包围。

11月,经过一番交易,辽太宗决定立石敬瑭为晋帝,作为交换条件,石敬瑭向辽太宗称臣、称子,把燕云十六州割给契丹,每年向辽纳帛三十万匹。

所谓燕云十六州,是北宋以后的习称,当时包括幽州(今北京)、蓟州(今河北蓟县)、瀛州(今河北河间)、莫州(今河北任丘北)、涿州(今河北涿县)、檀州(今北京密云)、顺州(今北京顺义)、新州(今河北涿鹿)、妫州(今河北怀来东南)、儒州(今北京延庆)、武州(今河北宣化)、云州(今山西大同)、应州(今山西应县)、寰州(今山西朔县东北)、朔州(今山西朔县)、蔚州(今河北蔚县西南)。

在军事地理上,长城对于北方游牧民族骑兵的南下则能起到防御屏障的作用,而紧挨长城南侧的燕云十六州是长城防线赖以存在的有力依托,与长城构成唇齿相依的关系。

这样,辽朝控制了长城,占领了燕云十六州,就像把守了中原王朝的北大门一样,随时可以长驱深入,直捣中原腹地。其后,不仅华北平原,而且整个中原王朝就完全敞露在北方铁骑的攻击力下,彻底处在屏障尽撤、无险可守的境地。

石敬瑭割弃燕云,自坏长城,直接导致了宋朝在宋辽对峙中始终处于劣势地位,也直接导致了金朝能轻而易举地灭亡北宋,从而再度形成宋金之间南北朝的局面。也可以说,两宋三百余年的外患局面都是石敬瑭此举种下的恶果。

此后,辽朝铁骑越过长城那是易如反掌。946年深秋,辽太宗大举南下,直取后晋都城东京(今河南开封)。不到一年时间,947年正月,辽太宗便在东京封邱门外接受晋少帝举族出降,后晋灭亡。

辽太宗最终没有实现久据中原的野心,但只要燕云十六州仍在辽朝手里,类似后晋灭亡的阴影,随时在中原王朝的头顶上盘旋。其后的历史确实一再重演了相似的片断。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禁止转载,如需转载请通过简信或评论联系作者。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