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会说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只有有共同话题的人才能在一起正常的交流,更何况是夫妻,几十年都要在一起的。但我的父母是一个会计,一个律师,这是一个有趣的组合,那么他们是如何战胜话题不同的挑战,一起生活下去的呢。
记得在我小学的时候,那时候家里的条件不是很富裕,但是那时候地产商学区房的概念炒得很火,我母亲就希望在第一高中附近买一套房子。恰逢我父亲当时单位有分房子的福利,位置也是学校附近,当时买一套房子只需要7万左右(因为现在市值40万),我母亲考虑别人都买,你应该也要买下来,不管当时有没有钱。而我父亲则认为,咱们家才买了一套当时住的房子,装潢也很费钱,现在再买一套还要再去借钱,很麻烦,而且当时7万还是很值钱的。后来,这个事情变成了我老妈日后反对我老爸决定的一个巨型武器。为什么呢?因为当我上初中的时候,因为学校太远,必须买一套房子,而那时的房价已经攀升到很高,大概在30来万,虽然当时经济情况已经相当宽裕,但是这多出来的二十来万的冤枉钱,在我母亲眼里,还是证明了父亲当时的眼光不够长远。
日后,我母亲经常用这件事来压制我父亲,我父亲只是不做声,不做声就是忍气吞声,因为我父亲不忍气吞声也没有别的办法,因为事实就是这样,你不能改变。
后来等我上上了大学,我们思修老师给我们讲了一个有趣的故事:说有一个老板,准备花500万去盖一栋房子。他问别人这样做怎么样。公司里面一个学经济的人告诉他,老板,我们可以这样做,因为这样做对公司有什么什么好处,一二三条列出来,老板听了很高兴。而另一个学法律的人告诉他,老板,请你慎重考虑。因为你这样做对会给公司带来一定的风险,一二三条列出来,老板听了眉头一皱,刚刚的高兴立马烟消云散。
而我父亲的思维比我母亲的思维是不是就差呢?绝对不是。
比如我们一家出去旅游,我父亲总是能把计划行程安排的非常周密,万无一失。比如选择旅行团,他会很注重合同上写明的信息,是否购物,门票有哪些,宾馆的条件等等。我高考完以后,我们去四川游玩,当时门票是需要我的准考证的,买完门票,我父亲就把准考证放了起来,防止丢失,因为上大学可能需要准考证等证明材料。而我母亲,在旅游中,则对这些细节关注的不多,都交给我父亲去做,有时还责怪我父亲,但我父亲也没有怨言,直到旅程结束,我们提着一箱子礼品高高兴兴回去。
我父亲法律出身,法律给了他一个细致谨慎的思维,我母亲会计出身,会计给了她精明会算的头脑。
小时候,我记得我父亲和母亲经常一言不合就吵架,甚至我母亲嘴上还说要离婚(结果你懂的)。而现在,他们非常恩爱,上次他们还发给我在郁金香高地拍的合照,他们用手合成了爱心,有问题也不吵架了。
为什么呢?因为当我老妈遇到问题的时候,仍然会一通倾诉,抱怨,而我老爸,一言不发,尽量顺着说。有一次我问我爸你怎么不说话,我爸说:“有时候跟你妈没有共同语言,难免遇到观点不和。与其吵架,到最后还是谁也说服不了谁,伤及感情,不如耐心倾听对方,事情就这么过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