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本书描绘的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北京市民的生活。小说以薛家的婚礼为主要线索,讲述了北京一座九户人家的四合院居民,在十二个小时里发生的故事。小说对许多人和事作了纵向的历史回顾,反映了近四十个人物的经历、命运、心态和他们在平常生活中遇到的各自困惑,从而勾勒出一幅纵横交错的北京市民社会生活生态景观图。纷繁的人物与情节,丰富的人文地理、市井民俗风貌,令人耳目一新。
【作家简介】
刘心武(1942~) 当代作家。笔名刘浏、赵壮汉等。四川成都人。1950 年随父迁居北京。中学时期爱好文学。1961年毕业于北京师范专科学校中文系,后任中学教员15年。1976年后任北京出版社编辑,参与创刊《十月》并任 编辑。1979年起任中国作协理事、《人民文学》主编等职,加入国际笔会中国中心。1987年赴美国访问并在13所大学讲学。1958年开始发表作品。
创作上,1977年发表短篇小说《班主任》,开伤痕文学先声,被认为是新时期文学的发轫作,获首届全国优秀短篇小说首奖,并由此取得在文坛上的地位。后又 发表《爱情的位置》、《醒来吧,弟弟》、《我爱每一片绿叶》(获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等小说,曾激起强烈反响。出版有短篇小说集《班主任》、《母校留 念》、《刘心武短篇小说选》,中篇小说《秦可卿之死》,中短篇小说集《绿叶与黄金》、《大眼猫》、《都会咏叹调》、《立体交叉桥》、《519长镜头》,中 篇小说集《如意》、《王府井万花筒》、《木变石戒指》、《一窗灯火》、《蓝夜叉》,纪实小说《公共汽车咏叹调》,长篇小说《钟鼓楼》(获全国第二届茅盾文 学奖)、《风过耳》、《四牌楼》等,还出版有散文集、理论集、儿童文学等作品以及8卷本《刘心武文集》,刘心武对生活感受敏锐,善于作理性的宏观把握,写出了不少具有社会思考特点的小说,作风严谨,意蕴深厚。
【评论】
自从蒋子龙的《乔厂长上任记》发表以来,反映各行各业改革的文学作品大量涌现。这些作品或是塑造了大刀阔斧、除弊兴利的改革者形象,或是表现改革者与保守势力的矛盾冲突,或是展示某一领域由乱而治的过程,或是描写农民群众由穷变富后的精神面貌。大体相似的情节,大致相同的人物,使改革文学出现了某些雷同化、模式化的倾向。也出现了认为反映改革生活就要直接写改革过程本身的偏颇。固然,这些小说反映了人民群众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巨大热忱和渴望变革的迫切愿望,但积重难返的社会现实,政治经济体制上的弊端和封建主义残余,都在阻碍着现代化事业的发展。仅靠几个改革英雄振臂一呼是难以奏效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实现,不仅要改革政治经济体制中束缚生产力发展的部分,而且还要努力创造有利于改革事业的文化条件和社会环境。为此,就要清除人们文化观念中的封建主义垃圾,对民族群体存在的历史过程和现实状态进行反思,对传统文化的历史积淀进行积极的扬弃,使我们古老的民族卸却沉重的精神负荷,抖落身上的尘埃,以清新雄健、底蕴深厚的英姿,走向新世纪的明天。刘心武的《钟鼓楼》在这方面做出了新的探索。这部小说并没有直接反映改革进程,但通过对北京市民的社会生态群落图景的描绘,在历史和现实的交汇点上,在传统文化和现代文明的冲突中,审视着当代北京市民集体无意识中的糟粕因素,全面地展现了改革开放年代北京市民的文化发生学和社会心理学,具有重要的文化意义。
《钟鼓楼》是一部反映当代北京市民生活的作品,这并不是一个新鲜的题材。老舍的《离婚》、《骆驼祥子》、《四世同堂》、《龙须沟》、《茶馆》、《正红旗下》等早已构成了一个北京市民社会的文学世界。许多当代作家也加入到描绘北京市民社会生活的行列之中,邓友梅展示了破落的八旗子弟不同的人生,发掘出独特的历史文化情致。苏叔阳、陈建功等在对北京市民当代生活的描绘中,表现出对北京市民精神气质、性格心理的准确把握。刘心武的《钟鼓楼》的开拓意义,在于他既不像老舍那样是一个旧北京市民灰色人生的批判者,也不仅仅是一个当代北京市民社会生活的描绘者,而是在对当代北京市民生活的描写中,沉淀着丰厚沉重的历史内容,剖析了市民社会生态群落,展示了传统的文化积淀与现代化事业发展的矛盾冲突,具有文化发生学上的意义。
----来自《多重的文学世界:历届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评论集》
【相关链接】
【改编】
电视剧:
名称:钟鼓楼
导演: 鲁晓威 / 唐果
主演: 汪永贵 / 郭家义/ 杨晓丹/ 梁天
制片国家/地区: 中国大陆
语言: 普通话/国语
首播: 1992年
集数: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