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妈是一个控制欲很强的人,高中时,我文科好,我妈却一定要求我去报考理科:“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家人的所有选择,她都会发表她的观点,力图产生一些她认可的影响。有时,我在家里写东西,她送上一碗削皮的水果块,每过十几分钟,必定过来盯一盯我:“怎么还没吃啊”“快吃快吃,一会就不好吃了”。这次宅家,大到家具怎样摆设,小到买怎样的蔬菜水果?食物料理的方法,老样子,我妈确定的标准,基本不容置疑。有几次,我在网络上看到一个菜谱觉得很好,建议试试,我妈最多看一眼,油盐不进地一概否定。最近我意识到,其实我的一些在旁人看起来比较“先锋前卫”的选择,潜意识里面是有一些对我妈叛逆的成份,举个例子,我妈很在意金钱多寡,而2008年我放弃高薪工作,完全不顾她反对我转型到公益行业里去了。
初十那天,我闲着没事,把一个小柜子相邻的两个抽屉整理了一下,过了半小时,我妈很不高兴的跑来数落我“电吹风是放在左边的抽屉,你为啥放到了右边了”,“不要乱整理,东西我都找不到了”,我妈的生气通常都带着一定的能量,家里的气氛因此会陷入一阵浓重压抑。然后,家人就会不由自主地找各种理由四散出门各自消化。过去我常常不在家,我想:一是工作忙,二是不自觉地想逃离这充满控制感的家庭氛围。
此刻,我坐在阳台上晒着太阳写着这篇文章,看着我妈在客厅里收拾,所有的一切,都需要在她的意志下进行,这样她才会感受到舒适安全,至于别人的感受,我妈一般是无暇关注的,我注意到,她只是不自觉的沉浸在自己的思路和情绪里。
从小到大的耳濡目染,我曾经也充满着控制欲,啥事不朝着我确定的方案/目标前进,我也会感到一阵阵不舒服,好在通过心理学/佛法的学习,让我增加了自我觉察,渐渐放下这样的执着。对我来说,控制欲是我在原生家庭习得的某种习气,一旦能被看见,感知到他人感受,选择放下也不是一件特别困难的事情。
前几年有一阵我学了很多心理学课程,就特别想改变我妈,现在已经放下这个念头了,如果一个人没有自觉意识到她需要改变,其他的力量其实作用不大。我观察:我妈的控制欲更多来自她的心底深处“安全感缺乏”,我妈生在解放前夕,长在物质匮乏时代,成年后,外公被打成“走资派”好多年,她十几岁就选择去新疆建设兵团支边,主要原因就是希望早离开压力重重的家庭。
我一直对周遭环境很敏感,从小就能意识到家里的气氛变化。我注意到我妈的眼神里面总是带有一种想要矫正一切的批判性,我想我应该也不是那种“多动症”时刻在犯错的小孩子,但是我母亲流露的那种不接纳/批评的态度,已经是她的一个精神的基调。家里人总是不自觉地在“讨好她”或“逃离她”之间切换。我的弟弟出生后身体很差,我妈的重心几乎都转到他身上,大约在小学三四年级,我一直在暗暗地怀疑自己是不是妈亲生的,有一种很深很深的没有被爱,没有被足够的肯定关怀和包容的失落感,情绪低落到得了“肺结核”病休学将近一年。
我看过《钻石途径》系列书籍,作者A.H.阿玛斯是一位中东裔的心理学家,他说每个人的内心都有很多的坑洞,人们这一生事实上就带着这些坑洞跟这个世界互动。每个人刚出生时是很圆满的,但在各种环境互动中被不妥当的对待,跟父母亲人之间非常微妙的互动当中慢慢形成的心理上的各种坑洞。这种坑洞里面可能会带着不安全感、匮乏感、自卑、自我否定倾向、低价值感,这样的人在自我成长实践上容易陷入退缩,遇见冲突马上回避自保,必须经过很长的时间学习历练,才能看见和肯定自己的价值。许多人即使成年后有了很高的成就,但内心仍然会常常觉得自己不够好。
我妈带着自身漫长的生命史里的这些情绪创伤和所有心灵坑洞组建了自己的家庭,生下了我和弟弟,一直以来,我本能地反感她的控制,跟她的互动难免充满着抗拒排斥,这些年情况有所改善,主要是我对我妈的理解增加了维度,对她的接纳自然而然变多了,我能看到了她在固化的心智模式中生活的辛苦,她经常会觉得身体不舒服,睡眠有问题,常常胸闷,腹部这里好像有啥东西堵住了。她容易担忧,50岁就开始用药物控制她的高血压,如果有啥急事发生,她立刻充满了焦虑,坐立不安。事实上这都跟早期她在原生家庭的经验有关,动荡而压抑的环境积累下来非常多的负面能量,并没有机会被疗愈。生活中她容易被各种情况激惹,产生出各种烦恼,对此我感同身受却也无能为力,我知道不管我多么爱她,处理这些情绪困扰,是她自己需要去做完的功课。
我们的社会一直以来比较缺乏心理学常识,尤其是父母辈,物质生活改善了,可是人们大多被锁在固化的心智模式中,常常不能感受到平静轻松喜悦。母女关系互动之间无意识底端的一种机械化的惯性运作模式,有一段很长的时间困扰着我,在一个屋檐下,总觉得对方不理解自己,我和我妈都没能读懂对方的需要,都没有给出对方想要的那种对待方式,所以两个人总也磨合不好,在一起就有各种不愉快冒出来,年轻的时候,我跟我妈常常因为一点小事就互怼,过一阵就得大吵一次,释放一下积累下来的各种张力。
这次疫情期间禁足在家,难得母女朝夕相处,情况有很大变化。看到妈妈生命更深的来处,重读萨提亚的《新家庭塑造人》,我深刻地理解到她的生命与我的是那么的不同,妈妈一路走来是那么拼尽全力去做任何她觉得对孩子好的事,哪怕她自己总是陷入一次又一次陷入各种焦虑和担忧。我决定用开放/接纳/允许来回应我妈妈的现状,最近的几次冥想中,过去的一些画面不断涌出:在三线小县城普通的学校生活之外,妈妈创造各种条件来培育我能读好书,找补习老师补数学,带我去少年宫学画画,跳舞,省吃俭用积攒车票把我推送上拥挤不堪的火车,让我暑假能够回到上海外婆家里,多多体会都市生活,记得有一年春节前我妈熬了好几个通宵,为我赶织出一件毛衣,为了我跟大院里的孩子们一样过新年有新衣。妈妈初中毕业就去到了边疆劳动,而我有机会上大学,到大上海工作,因此接触到许多对我生命发展有益的智慧和老师,我才能有机会走出惯性心智模式的无意识坑洞,慢慢地有力量选择自己喜爱的方式,去活出自己的生命。写到这不禁泪目,母亲的养育之恩,孩子此生其实是回报不完的。
“爱是一切关系中最好的解药”,妈妈今年76岁了,理解妈妈,放下对妈妈“控制欲”的即刻反应,祝福妈妈,尽力去爱她,我想这就是我能做的最佳选择。
“爱是恒久忍耐,又有恩慈;爱是不嫉妒,爱是不自夸,不张狂,不作害羞的事,不求自己的益处,不轻易发怒,不计算人的恶,不喜欢不义,只喜欢真理;凡事包容,凡事相信,凡事盼望,凡事忍耐;爱是永不止息”(《新约·哥林多前书》第1 3章)
Love is patient; love is kind; love is not envious pr boastful or arroga nt or rude. It does not insist on its own way; it is not irritable or re sentful; it does not rejoice in wrongdoing, but rejoices in the truth. I t bears all things, hopes all things, endures all things. Love never e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