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是喜欢过节的,因为过节可以快乐!
小时候,每逢过节前一天,长辈都要交代,明天过节,不许吵架,不许哭闹,要穿得干干净净的。。。
过节那天,全家人都非常高兴!
中秋节,除了买点月饼,家里还要用新收的糯米做点粑粑,给邻里亲戚都分享一点。吃过晚饭,就早早抬好桌子在院子里,放好月饼、水果、糖果、粑粑,大家吃月饼之前是要先供供月神的,然后供祖宗,所有该有的仪式结束后才可以吃月饼,月饼分大的小的,大的月饼一定要分着吃,而且要先给长者吃,小的月饼,小孩子可以多揣几个。大人们围坐着,讲着嫦娥奔月的故事,讲着祖上的故事,讲着远古的传说。。。小孩子或靠坐在旁边,或躺在竹床上,眼睛牢牢地盯着月亮看,一边回味着大人讲的故事,一边期待着能在月亮上看到嫦娥,看到吴刚,看到玉兔。如果实在看不到,就把旁边的云想象成玉兔、嫦娥,说我看到玉兔了,看到嫦娥了,看到吴刚了。。。
再大一点,一群孩子就可以玩‘’偷瓜‘’游戏了。待吃完月饼,趁着大人们都在院子里乘凉闲聊,一群伙伴相约来到野外,这时地里还有花生、地瓜、南瓜、冬瓜、西瓜等等,于是大家分工明确,两组放哨的,两组拿瓜,一会儿功夫就‘’收获满满‘’。于是大家找个僻静的地方,大家一起分享‘’战果‘’。大家都知道一个规矩,只能当晚吃完,不能带回家,也不能剩余浪费。这也许是当地的风俗吧,在那一晚,不管偷着谁家的‘’瓜‘’,主人是不会生气,也不能生气,大概意味着来年会更丰收吧。
这个游戏在我们小时候就没有传承几年。后来因为有些人承包土地成片种植西瓜等经济作物,为了量产赚钱和管理,也许是防止被人偷、也许是为了防虫害,说是在瓜地里喷洒了农药。而且其他庄稼也用农药多了,也就没有哪家孩子敢再去‘’偷‘’了,加上后来,有了电视,小孩子也不愿往外跑了,连大人的故事也不喜欢听了,更愿意看电视了。。。
18岁以后,就再也没有在农村老家过过中秋节,没有了新米做的粑粑,没有了口述的故事,没有了小院,没有了院子里的竹床,没有了田野的月光。。。剩下的是电视晚会,是酒醉的狂欢,是包装华丽的各色月饼,是一方客厅,是一部手机,是浑浊的月光,是无尽的乡愁。。。
难怪,古人早就发出‘’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的感概。
父母都健在,家乡中秋节晚上的味道总是能够飘过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