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创作类型小说,我偏好哲理小说。这一类型中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史铁生的〈〈命若琴弦〉〉。
史铁生,残疾作家。他在残废以前,做过知青,能写出〈〈我的遥远的清平湾〉〉这类比较写实的小说。后来因为坐轮椅的关系,他跟外界的接触受到局限,继而从现实转向内在,对人生、宇宙哲理的思考。〈〈命若琴弦〉〉是他哲理小说的巅峰之作。
小说吸引我的有以下几点:
1,镜头感强。小说以老瞎子为重见光明急着去说书为主线,以小瞎子和兰秀儿牵扯为副线。两线对比交织,推动情节起伏发展。师傅惦记着弹断一千根弦的目标,内心又反反复复追问:值还是不值?徒弟时不时在心里一直唤着兰秀儿,那一份情窦初开,对美好人生的追求。尤其是师傅最后几晚去村里说书,没写他的动作和表情,而只写唱词,和前几次说书内容连贯,情节跌宕,激情四射。紧接着这边厢徒弟在小庙里和兰秀儿打闹嬉戏,那唱词和乱响的电匣子相呼应,仿佛是他们的主题曲,暗示少男少女互生情愫的必然,也预示着两人结局的变数。这里借鉴了电影蒙太奇的手法,镜头感十足。小说里的镜头感还表现在,人物回忆某件事,不作简单叙述,而去展现具体场景,场景中的人和事。这就好像影视剧中主人公回忆过去,观众接下来会看到另一场戏,看完后会明白:原来是这样。
2,环境描写别具匠心。小说人物不多,只有三个:老瞎子、小瞎子、兰秀儿。写人物活动时还穿插着环境描写,小说中的环境都跟随时间而变化,但变化中又有着不变的东西:萧瑟、荒凉,原生态,返璞归真。就算写到进村说书的大场面,“他人”这个元素也被刻意地模糊。作者似乎在告诉我们:去除浮华,快乐来源于自我,和他人无关。
3,来说说文字。《命若琴弦》把大量的铺陈放在老瞎子身上,小瞎子和秀兰儿的互动短句更多。皆因老瞎子老成持重,人生阅历丰富,面对快要弹断千根琴弦时,心潮澎湃,泛起层层回忆;而小瞎子单纯、活泼,好奇心强,短句的节奏更能表现出他机灵好动的一面。
4, 用第三人称写。主人公是瞎子,看不见东西,如果按第一人称写,外在的环境描绘不出来,情节推动就有障碍。故事发展到末尾,老瞎子发现药方是张白纸,内心那种绝望,以及回去找小瞎子路上悟出的道理,既有老瞎子内心的独白,又加入大量的旁白。有时独白和旁白混在一起,给人产生“你想的,也是我想的,看来大家都这样想”的认同感。
5,结构安排巧妙。头尾一样,中间起伏,这不正像小说主题的体现吗?小说像一把琴,前后牵着琴弦,作者是弄琴人,向世人娓娓道来一个精彩的哲理故事,告诉大家:命在琴弦上,弦系在两头,一边是追求,一边是目的,绷紧了才能弹响心曲。结局重复开头,师徒重新上路,走一条如河流般的人生路,说明目标是虚无的,但精神不死,前赴后继。而仔细看看结尾那段,比开头第一段多了“也无所谓谁是谁……”。读到这里,我们会恍然大悟:故事里的主人公原来是芸芸众生中的你我他啊!这让人不禁想起史铁生的散文代表作《我与地坛》,结尾那句“那不就是我吗?”,两者有异曲同工之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