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读书的方式是我喜欢慢慢的读,一个字一个字的读,而且喜欢怀疑,去互联网求证,这样我每天可以获取大量的信息,虽然是碎片的,但是当这些碎片足够多时,慢慢就联系到了一起。
电影,我也喜欢这么看,喜欢边看边点暂停,随时求真……
因为,我们已经过了看热闹的年龄,至于剧情是啥,结局是啥,对于我而言意义不大,我关注的是能学到什么。
做过读者,大家就懂了,作者和读者是不对等的。
于导给我一个建议,让我朝编剧方向发展,因为这是未来一个阳光产业,他认为中国的编剧还处于萌芽状态,为什么呢?
因为,中国的编剧还是作家为主,经受不起理性推敲,有些科技片竟然还拿着软盘,搞黑客的还在玩DOS。
明显跟时代脱轨了。
美国大片呢?
我问:“中美电影差距有20年吧?”
于导说:“50年以上,美国的编剧是团队作业,有部电视剧叫《急诊室的故事》,他们的编剧要邀请N个急诊室的医生反复给挑错。”
我说:“《阿凡达》也是,无论是军事还是地理还是生物,都是相当的专业。”
于导说:“人家是编剧协会。”
我问:“看电影,有什么技巧?”
于导说:“要么,你根据评分来看,从第一名往下看。要么,你一个阶段只看一个导演的片子,这样你可以摸清他的风格。”
我问:“李安是什么水平?”
于导说:“全球前十,而且不会是排到第十名的,李安是把西方哲学与东方文化进行了完美的融合,最关键的一点,他是有世界级眼光和阅历的。”
我问:“张艺谋缺的是什么?”
于导说:“阅历和眼界!”
我问:“为什么中国电影不行呢?”
于导说:“就跟造车一样,听说法拉利卖的好,结果中国都去造法拉利了,而美国的电影则是金子塔式的,有商业大片,有文艺片,有小众片,咱们没有形成很好的电影生态体系,冯小刚算是完成了自己的金子塔体系。”
我看国外大片越多,越能感受到这种感觉,中美电影的差距太大了,现在国产片即便是好评如潮,我也不想看……
因为我是从学习角度出发的,不是为了看热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