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看完书,就一种感觉:散乱,不知所云。
读过第二遍,才明白,哦,原来孙悟空是这个样子啊。
我是一个没有童年情怀的人,和旁人交流小时候看的电视剧,人家大多是:《西游记》、《还珠格格》、《情深深雨蒙蒙》,而我是《一双绣花鞋》和《梅花档案》,这两部电视剧还一度给我留下不可磨灭的心理阴影。
对《西游记》也只有每个暑假不停轮播的模糊印象,所以今何在笔下的孙悟空就是我初识的齐天大圣。
一开始听说要拍电影时,担忧多于期待,这怎么拍,这种介于小说和散文之间的写作方式要怎么影视化?孙悟空的无畏和不羁又要怎么展现?
不出所料,电影一上映,市场评价就两极分化,不少原著粉直接跑到今何在的微博下面骂他为了圈钱不择手段,顶着《悟空传》的名号拍了一部烂俗爱情片。
剧情的逻辑的确存在很大问题,感情线过重,孙悟空和阿紫的情感来得突然,天蓬和阿月的前因没有交代清楚。
可是我还是会给这部电影打7分,因为以我这颗世俗的心,抵抗不了那满屏的少年气。
中间一部分情节很中二,他们几人掉落花果山,仙力尽失,为了帮村民们解决水源问题需要捉住妖云,孙悟空提议用布做一个晚霞当诱饵,看到这里,我以为其他人一定会骂孙悟空傻,结果整个村子里的人开始认认真真做武器、用布搭建晚霞,那种感觉就像在看一群小孩玩过家家。
很幼稚,却让人很感动,感动于那份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勇气,感动于那份牺牲自我的成全。
就如原著中的经典台词:这个天地,我来过,我奋战过,我深爱过,我不在乎结局。
而我们有多久没有为一件事做尽所有努力,不求结果了?
多数情况下,我们选择听天命,做妥协,知不可为则不为。
很多人说电影违背了书的初衷,可我觉得只是切入角度不同,依旧是孙悟空的成长,大家的青春。
似乎每个版本的孙悟空都会因为使命感而推开心爱的女子,可这个故事没有,这里的孙悟空发现紧箍咒失效后,挠挠头,傻笑一下又戴回去,因为阿紫要凭这个威胁他。
《大话西游》中,有个小孩指着孙悟空离去的背影说:那个人好像一条狗啊。
这里垂死的阿紫摸着复活的孙悟空说:“你怎么变成小狗就回来了?”
“我本来就长这样子,很丑吧。”
“我就喜欢你这样子。”
孙悟空亲吻阿紫的那一刻,我看哭了,无关爱情,只是因为那种破斧沉住的执拗,拼也拼了,死也死了,能做的我一件不拉地都做了。
当初机缘巧合把我们的故事开了头,至少我写了结局才走。
喜欢《悟空传》的人,大概都是从孙悟空身上看到了曾经的自己,天不怕地不怕,即使被上苍打着“天命”的旗号置于死地,依旧可以骄傲地喊一句:我不服!
小时候,如果老师说你的朋友不是好学生,让你不要来往,你会义愤填膺地回过去:老师,他不是你说的那种人。
长大后,做个有含金量的比赛,老师中途塞人进来,瓜分比赛获奖的荣誉,你只会笑笑说一句:哦,那好吧。
小时候喜欢一件事,费尽心思地尝试,恨不得把所有方法试一遍。
长大后对一件事感兴趣,计算成本,评判难度,权衡利弊之后以一句“算了吧”告终。
现实、苦衷,成年人的世界总是充斥着各种和世界“握手言和”的理由,带着自己亲手制造的紧箍咒过活太久,以至于忘了,我们曾经也是少年,也像孙悟空一样大义凛然、勇敢无畏过。
可惜,现在只剩下对他人的勇敢热泪盈眶的力气。
公众号:流浪的鱼(ID:liulangdeyu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