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的生活追求随着社会变迁不断变化,其中差别,在祖孙三代的观念中,就可窥见一二。
祖父出生于新中国伊始,百废待兴的中国,物质生活自是困乏,再加之农村的生活本就不易,吃饭是个大问题。成家后的祖父需要照管一家6口人的生计,自然操劳不断,很早就外出学习木匠手艺,漂泊异乡,艰辛异常,经历过那个年代的人都该有所体会。长期的困顿生活,让祖父生活极为节俭,对生活的追求也仅仅停留在温饱上。年幼时,每次去祖父家吃饭,他说得最多的几句话是,“多吃点”、“你太瘦了,多吃点才壮实”。在他眼里,生活似乎吃饱了就是幸福的,尽管在我出生时,吃饭已无需多忧,但他似乎总担心儿孙们吃不饱,嘴上也一直念叨着多吃些。
父亲承袭祖父的手艺,学识不多,很早就进城务工,从县城到地市,父亲一直在漂泊忙碌。留母亲在老家照料一家人的起居。父亲在外多忙于个人装修的活计,居无定所,被拖欠工资是常事。许是经历了太多风雨,每次回家,他总是教导我,努力读书,将来找份稳定的工作,有稳定的收入,才能有稳定的生活。经历过下岗潮的一代人或许都怀有这种期待,漂泊太久,稳定的生活和住所是他们操劳一生所追求的。父亲劳累半生,在城市里安家后,常以自己为戒,教诲我努力工作,尽早安家。
对比父辈们,自己的童年生活可谓衣食无忧,没经历什么劳心劳力的生活,一直无所忧愁。顺利毕业,踏入工作岗位,虽有时掣肘于工作琐事,但不至于朝不保夕,可谓生活安定,但心中热忱未消,许是接触的事物越多,心里想得越多,总想趁着年轻,多出去走走,了解生活的诗情画意,与时间赛跑,去索求世间的未知。可于父辈而言,他们期待的是“朝九晚五”的生活,期待的是居有其屋,老有所养,于是将这种期待转化为对儿孙的生活要求,可倘若这有违于年轻人的追求,就产生了观念“代沟”。
每个时代有每个时代的问题,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需求,马斯洛理论把需求分成生理需求、安全需求、自我实现等不同梯次。纵观中国这些年的发展,随着生活水平的提升,时下的人们对社会、对生活有了更高的期待,公平、民主、文明等,国家形象、公民形象在人群中越发具有普遍共识,所谓“仓廪足而知礼节”就是这个道理。
生活总还会有期待,幸甚社会在不断进步,愿未来不负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