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云中谁寄锦书来,相知何必曾相见”用这句话来表达《查令十字街84号》这本书所蕴含的情感是再合适不过了.
素未蒙面的两个不同国籍人,却因为书的邮购让他们在书信往来中相识相知,一场原本单纯的买卖关系变成了长达二十年,多人参与的,产生令人唏嘘的一段书缘。
第一次知道这本书是因《北京遇上西雅图之不二情书》这部电影,电影中两个身在异国的陌生人,竟然因为一本书使两个人开始通信往来,成就一段情缘。出于好奇心的驱使下,便购了此本书。
2
查令十字街,虽然贯穿数个“十字路口”,但无关乎“十字路口”。此路名源自“查令十字”——13世纪末,英王爱德华一世为悼念爱妻埃莉诺王后,在其出殡行列沿途架设十二座石造十字架。
1865年建筑师爱德华·巴里仿制其中一座,矗立于前一年新开业的英格兰东南区铁路终站(现今查令十字街车站)前庭。因交通汇集,查令十字遂成为近代伦敦的发展中枢。
以查令车站为端点向北延伸的查令十字街,沿途有栉比鳞次的书店,出版社。加上临近的柯芬园剧院区、艳名远播的苏活区、餐馆林立的唐人街,此处长期是伦敦人的文娱重镇。
虽有不少新、旧书店坐落于此,但因旧书来源渐趋枯涸,大型连锁书店的入驻,使得古旧书业日进萧条。不过依然是人们前往伦敦淘书的首选之地。
1930年,马克斯与科恩书店迁于此处。1977年,该店因主事者陆续亡故而歇业,之后多次易主。
现在,店门口外镶着一面铜铸圆牌,上头写着:“查令十字街84号,因海莲·汉芙的书而举世闻名的马克斯与科恩书店原址。”
3
故事情节讲述的是穷困潦倒的美国女作家海莲·汉芙极爱读书,特别是古书。但由于纽约的古书少且贵,害的她整天买不到想读的书。
一次在《星期六文学评论》上看到专营绝版古书的店,便开始尝试给查令十字街的马克斯与科恩书店写信。故事就由此展开,更未曾想到的是这一写便写了二十年。
初读这本书,你会觉得它的文字非常精简,却又不刻意。情节更是朴实,像生活一样平平淡淡,没有什么跌倒起伏的悬念。
但是当你细细地去品味的话,你会感觉到它的真实,生活化。它里面带着些西式的小幽默,但并不俗气;它的内容中不乏抱怨,但并不讨厌。他们的书信是文学见识的交流,更是精神的交流。
最令人感到的是海莲·汉芙的善良,在他们物资短缺时不断的向书店寄送鸡蛋、火腿等食物。并由此和店员,弗兰克家人结下深厚的友谊。
或许对于海莲·汉芙来讲,查令十字街早已不只是那个单纯卖书的地方,它更像家人生活的地方,所以她一直心心念念着要去伦敦,亲眼看看查令街84号,看看弗兰克,看看伦敦街上莎士比亚走过的路,但一切都没来得及,弗兰克阖然长逝,汉芙终身未嫁。
4
读这本书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1969年弗兰克妻子诺拉写给海莲的一段话:”不瞒您说,我过去一直对您心存妒忌,因为弗兰克生前如此爱读您的来信,而你们俩似乎有许多共同点。”
有人说,读这本书,虽然字里行间没有半句爱情的话语,但是你却能真切的感受到他们的爱情。
我不想去探讨他们之间是否真的存在爱情,令我更为震撼的是海莲和弗兰克那穿过漫长岁月的心灵共鸣,他们更像彼此的知音。
廖一梅说,每个人都很孤独,在我们的一生中,遇到爱,遇到性都不稀罕, 稀罕的是遇到了解。
最后,寄上海莲带着深深遗憾的那句话:你们若恰好路经查令十字街84号,请代我献上一吻,我亏欠她良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