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朗读者第二季迎来了最后一期节目《故乡》。众所周知,出名而又健在的作家少,出名而又健在却又能出现在大众面前的作家少之又少。所以,吸引我的,不是这期节目高大上的主题,而是作家余华。
我至今还记得看完余华的《活着》后那久久难以平复的心情,直到现在我还不时在脑海里回想小说里的情景,细细回味。
余华的小说,在我读来,总是冰冷、残酷的,充满了对黑暗社会的剖析。因此我印象中的余华,他一定是个严肃,充满厌世心理的人。可看完这期朗读者,让我对余华,乃至对作家,有了个全新的认识。
余华老师一出场,就打破了他在我心中的固有形象。
用朴素、幽默赢得了观众的心
我原以为在这期节目里,余华老师要高谈他的写作见地以及对人生的感悟。或者是一些高深莫测的话题。但出乎我的意料,在这期节目里,而且印象最深的,便是余华老师的幽默,从他和董卿的谈话开始到结束,观众席上的笑声都没有结束过,董卿脸上的表情也比以往更丰富。在交谈的过程中,余华老师的语气、形象一直很亲和,毫无文人那种自视清高之气,自黑起来也毫不吝啬。要不是介绍栏边的作家余华这几个字,都几乎将他是一个作家这件事给忘记了。
他还勇于自黑,分享童年回忆。
童年的经历造就了他独特的理解方式
余华老师说曾经读过海涅的一首诗,而自己在太平间睡午觉的感受就是读这首诗的感受。这句话刚听来确实令人发笑,细细品来,却好像就是那么回事。再往深想,又是那么恰到好处。这样一想,也许没有童年这段经历,余华老师也许就没有对这首诗这么深刻的领悟了。
语言简练的风格不是刻意为之,竟是因为认识的字少
余华老师在节目上说自己认识的字少,话一出口,连董卿都不禁吃了一惊。能写出这么多本著名小说的作家,竟然说认识的字少?说完以后,余华老师在自黑的路上越走越远,竟自曝评论家赞扬其语言简练,是因为他根本认识的字就少,写不出什么华丽的语言。
离开是为了更好的成长
人长大后,不免要选择离开故乡,离开自己熟悉的地方,而在余华老师看来,离开是为了使自己成长。离开可以使自己见到曾经不曾见过的东西,离开可以使自己对自己有个更深刻的认识。离开可以使自己得到不断地提升。余华老师虽只字片语,却对那些踌躇不前,安于现状,或者是在离开后受挫的人,有着极大的鼓舞力。
敢于尝试
文坛之中有个奇怪的现象,许多有名的作家并不是出身于文学专业,而且弃医从文。余华也是其中之一。余华以前的职业是牙医,但是也没受过专业训练,师傅与师傅的师傅都没上过医学院,自己也是看过一次拔牙就操刀上阵。后面对牙医这个职业厌烦后,便走上了文学创作的道路。同他刚开始走上牙医的道路一样,都是门外汉,而且都是看过那么一两次范例后,就开始自己的创作。这对于许多人无疑是个典型的榜样,不要在尝试过之前说自己不行。
我曾想过,能写出《活着》这样悲惨的小说的作者,一定是个历经沧桑,不苟言笑之人。看完这期朗读者之后,我才渐渐明白,幽默的生活方式,才能更好地体会生活,更能写出生活的真谛。
我曾觉得,作家之所以为之作家,一定有其可望而不可即之处。了解过余华以后,才明白作家也是普通人。只是他们有生活的情调,有对平凡生活的发掘,有敢于尝试的胆量……
余华老师说了,好了,行了,写吧。总算让我鼓起勇气拿起了停了几个月的笔。嗯,写了三个小时,尝试了才可以知道不足之处,汲取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