荐书|《江城》:国庆出游,如何快速“混熟”一座城?


国庆快到了,大家的出游筹备都提上日程了吗?


今天为大家推荐的这本书,是一本朴实而饱含感情的漫长旅居实录,也是一本陌生城市漫游指南。


这类书本来是不足为奇的,但本书奇就奇在作者是一位外国人,书中记录了他“乡土化”的过程,趣味横生之外,还为我们观察城市提供了一种外来者的视角。


今日分享:《江城》

推荐指数:⭐⭐⭐⭐(4/5)

适合人群:想在旅游过程中深入体验别处生活的人,对长江上游地区自然人文风俗感兴趣的人。

何伟与中国三部曲

介绍本书内容之前,不得不先说说这位有意思的作者。来我国的外国友人很多,像本书作者这样本土化的可不多,你可以说他“轴”,也可以说他朴实执着得可爱。


这位作者在文学界是比较知名的,我们亲切地称他为“何伟”。


啥?这完全是个中国名字嘛!其实何伟是他自己给起的中国名,原名彼得.海瑟勒。在我国西南部的小城,朋友们还用方言喊他“霍伟”。


何伟于1996年作为美中友好志愿者来到今重庆涪陵教授文学。两年间,他跟随老师学习了汉语,给自己起了中国名字,也深入了解了这座江边的小城,并写出这本饱含感情又趣味横生的《江城》,后由其在涪陵的同事李雪顺翻译成中文。

此后他断断续续在中国待了十多年,1999―2007年长驻北京,为美国报刊撰写关于当代中国的报道,并开始了外国人视角下以中国为主题的非虚构写作,其中知名著作《寻路中国》、《甲骨文》与《江城》合称为“中国三部曲”


去年,他又携家人回到了中国,任教于四川大学匹兹堡学院,并教授“non-fiction(非虚构写作)”。值得一提的是,其夫人张彤禾,也曾在中国生活十年,是前《华尔街日报》驻北京记者,在多地担任过记者。


外来者身份并未给何伟的叙述带上猎奇或卖弄色彩,相反,他的写作朴实而细致,带着一种不动声色的幽默。字里行间的耐心与怀念就好像某人充满感情地回忆着他阔别已久的故乡,而其中的冷静的思考又给人另类的启发。这样的文字很容易获得读者的接受和喜欢。

城市漫游小指南

这本书分为两部,共十二个章节,章节之间没有刻意划分体系,比较散漫,都是以作者印象最深的事物为主题,其中包括涪陵的景物遗迹、教授的学生,结交的朋友、自身与涪陵的文化差异等。


在何伟教书与生活的那个时代,涪陵还属于四川省,而如今涪陵已划为重庆直辖市辖区。作者对日常工作与生活的观察,细致入微,记录了一座即将巨变的城市短暂的曾经。


作者在后记中说:

对于这样一座即将迎来巨变的城市,我希望能够把我对她的印象记录下来。

读到这些记叙,我们也许会吃惊:这是我的城市吗?怎么我没看到?其实书中描述的正是我们忽略的一些生活细节,而这些对我们而言习以为常的琐事,对何伟而言却是全新事物,他从中发现了乐趣。


有人曾问兼有记者身份的何伟如何当一个好记者,他说“不要在一个地方待太久”。


这正如我们喜欢不断离开熟悉的居住地,去某个地方旅游一样。我们渴望获得新的东西――自然环境与人文风俗带给我们的精神熏陶。


从这个角度看,这本书中记叙的趣事除了供我们休闲片刻之外,它还提供了一种旁观者视角,可以成为我们快速适应与深入了解一个陌生地方的小指南。

(1)别光吃,多交谈,人文风味全在话里


一到节假日、旅游季,朋友圈基本全是晒美食的,网友们还创造了一个新词叫“逛吃”。


吃很重要,但如果你想深入了解一个地方,光直观感受它的美食是不够的,美食可以上升到美食文化,推广开来还包括当地风俗。


某地独特的人文风俗,离不开人,和人交谈是了解一个地方最快的方式,当地人代表着当地的生活方式,当地人也最熟悉当地的情况。


作者何伟,作为一个“老外”,来到涪陵后,他常常去街上、去乡下,甚至去别人家里,和当地人说话。对何伟而言,交谈不仅是为了解当地文化,也是和当地居民拉近关系、交到朋友、并把自己本地化的一种方式。


以外来者的眼光去体验当地文化,不如去当一回本地人。抛开一切成见,不做任何评判,学着以当地的生活方式生活。和本地人随意地交谈就是“本地化”的一种方式。


交谈需要语言,如果你是去国外旅游,最好提前学一些外语中的常用语。何伟初到涪陵时由于语言不通,几乎与周围的人隔绝,陷入一种极度孤独的状态。后来他经历百般挫折找到了两位汉语老师,虽然有来自外界的种种压力与打击,但他仍然坚持学习汉语。


他在“美国加州牛肉面大王”吃面,老板娘总是问何伟,她做的牛肉面有没有加州味儿。而何伟也总是很肯定地回答她,就算回到加利福尼亚州要吃牛肉面,期望的味道肯定跟她这儿不会相差一分一毫。

最有意思的是,他甚至还学会了四川方言。


受到不公待遇后,他和学生一起抱怨:

“那些龟儿子,”我用汉语说道,“太牙刷了。”


而当他和父亲走在街上,发廊里认识他的几位小姐喊道“霍伟”,他答:

“吼啥子?”

“做啥子嘛?”


这笨拙而质朴的方言不禁让人捧腹大笑。


我们往往对带熟悉口音的人感到亲切,尤其在旅游中,有意无意地,操当地口音的人可能会受到更特别的关怀。虽然重庆设为直辖市后,与四川省分开,但两地人之间都默契地拥有着“方言情怀”。


不管是在四川还是重庆,如果你说着普通话,当地人也会同样回以普通话,即便不太标准。但要是你对着卖小吃的阿姨喊一声“嬢嬢”(niang niang,一声,意指“阿姨”),她们则很可能笑眯眯地回你地道的方言,说不定还会给你加点量。

去国内某个拥有独特语言的地区旅游时,你可以学些当地方言,例如云贵川三地方言相差不大,学会一地的就几乎可以通用,而到西南地区旅游前,你就可以学点西南官话,去茶馆、面店和当地人拉拉家常,可以体验一把当地的生活方式。而去国外旅游前,学一些外语中的常用语,也会使出游方便不少。

(2) 别光拍,多观察,街头生活才有味道

出门旅游,少不得要拍点照片,回去在朋友圈晒一晒,很久之后翻来看一看,已经成了一种生活方式。


但不断拍照可能让我们疲于应付,出游归来后你会发现,关于某地的回忆,除了那一堆照片以外,还真想不起太多细节,我们的个人感受可能很麻木。


相机毕竟只是工具,记忆和感受才是目的。除了拍照片之外,别忘了我们还有一个最方便的审美工具:眼睛!以同理心和平常心去观察,去感受。


如果有一台录相机,扫过上世纪末的涪陵,在街头在乡村在荒芜的山崖和低洼的江边,都会照到作者何伟的身影。


要融入一座城市,得了解它,而要了解,就要不做任何评判,不带任何成见,饱含情深去观察

何伟把长江边的这座小小山城看得细致入微,他与这座城之间存在着巨大文化差异,他对涪陵感到新奇,但却能以强大的同理心平和心处之,而没有那种高高在上的距离感与优越感。

他喜欢走进人群,和他们说话,又总是默默停下,观察这座朴实的城市,包括它的街道、人与生活,全都有它自己的逻辑:山城独特的街道的格局,特别的生活方式,还有山城独特的业态棒棒……


   涪陵没有自行车,是因为涪陵满布石阶;满布 石阶,是因为涪陵是长江、乌江交汇处的山坡上密密麻麻依势而建的一座城市。

   涪陵是一个腿的城市——棒棒军青筋毕现的腿,老人们佝偻如弓的腿,年轻小姐们细如柳枝的腿。

   和一个棒棒军砍价就等于在和一个团的棒棒军砍价。即使没有你死我活的竞争,他们的活计也已经够艰辛了,所以他们经常相互照应。

除了日常生活,何伟还乐于探访涪陵的山水和文化遗迹。他经常带着帐篷和锅去荒野露宿,在野外静静观察长江。


  那是江边的一大块石灰石石板,停泊的渡船在它上面磨出了一道深深的方形沟槽。再往上有一片草丛,俯瞰着乌江。我支起帐篷,在这里睡觉真是不错。


长久居住于此的人可能已经习惯了,但第一次走进沿江城市的人一定会被这种野蛮却温润的感受震撼,也会被它秀丽的自然风光所感动。


  台地里种着一行行绿油油的小麦;油菜地里一片金黄;灰色瓦房后面的紫花泡桐树高高耸立着;滔滔的长江水在阳光里泛着银光;河对岸那座瘦长的宝塔隐约可见。


不光是涪陵,沿江的城市都有这样的特征,带着一种特有的神秘城市气味。城市是一个地域,但当你深入了解它后会发现它就像人一样各有脾气,每座城市都带着它独有的气息,每一座城市都有不同脾性,呈现给游人一种微妙的感受。

旅行与阅读的注意事项

到达一个陌生的地方,在忙着接收新事物新信息外,也要注意安全,避免与他人产生矛盾,要做到这一点,需要了解并尊重当地的文化习俗,尤其是一些文化禁忌


想要融入当地,但也不能忘记你仍然是外来者,你对这个地方并不熟悉,所以小心谨慎,保持谦逊,又保持宽容,甚至必要时做出退让都是有必要的。


在某些独具特色的地区,尤其是某些信仰宗教的地区,要格外注意这一点,尊重当地的文化会让旅途更加顺畅。


何伟在书中为我们提供了反面教材,他在志愿队的医疗小组临走前,借了他们的摄像机,打算和同伴亚当一起拍些街景做纪念,但遭到了某位市民的阻拦并发生了冲突。


那人说这里不允许拍照。这其实是文化的隔阂,因为在我国很多偏远城镇,相机镜头在当地文化中都是敏感的,而对像何伟一样的人而言,只不过是个人化的记录罢了。


何伟写道:要想成功面对,你就得拿自己取笑一番,言必称“我们洋鬼子”,还得把当地的土话半生不熟地说上几句,这样才能逗得人们捧腹大笑。

在几乎没有外国人到达的偏僻小城中,何伟走在街上,很多时候都被人群围观,被喊“洋鬼子”,但他慢慢地习惯了,甚至还自嘲。因为这些并无太大恶意,只是出于好奇。所以可以不必计较,淡然处之。


  傍晚时分,我还是一如既往地去涪陵城。当人们围过来看我的时候,我仍旧觉得心满意足,他们对我毕竟还是友好如初嘛。没有什么改变。


孰是孰非其实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如何保持旅程愉快。也正因为此,入乡随俗显得十分重要。


由于作者特殊的身份,书中除了对工作生活的细节及当地自然风俗进行记录外,还包含一些作者对现象的思考。其中不免少量涉及政治制度和思想形态的内容,但都无伤大雅,也无须计较,无须进行褒贬,毕竟这是一本饱含感情的回忆录。


毕竟一切都在发展,作者记录的只是历史的一小部分,他在后记中写下这样的句子:

    作为一个作家,他手里的笔头跟不上变化的步伐成了他的挑战之一。

    到2001年,也就是本书出版的时候,一条通往重庆的高速公路通车了,基本上再也没有人坐船经长江去涪陵了。一条铁路也正在修建之中……但这些都没有写进《江城》——永远停滞的正是这本书。


所以用开放的心态去读这本有趣的回忆录吧,祝您“用餐愉快”~


另,预祝大家国庆快乐!

主笔:阿丘

编辑:如沐书单

图片:网络 侵删

何伟的江城与山城在涪陵,而我们更为熟知的江与山之城是为重庆城。

关注如沐,下期为你解读关于重庆古城的纪录片《城门几丈高》,一起穿回那个爬坡上坎的古老山城。


国庆出游有没有推荐的好去处?评论区留言和大家交流吧~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剥皮案震惊了整个滨河市,随后出现的几起案子,更是在滨河造成了极大的恐慌,老刑警刘岩,带你破解...
    沈念sama阅读 216,125评论 6 498
  • 序言:滨河连续发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现场离奇诡异,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过查阅死者的电脑和手机,发现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阅读 92,293评论 3 392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162,054评论 0 351
  • 文/不坏的土叔 我叫张陵,是天一观的道长。 经常有香客问我,道长,这世上最难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8,077评论 1 291
  • 正文 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办了婚礼,结果婚礼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还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们只是感情好,可当我...
    茶点故事阅读 67,096评论 6 388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1,062评论 1 295
  • 那天,我揣着相机与录音,去河边找鬼。 笑死,一个胖子当着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内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决...
    沈念sama阅读 39,988评论 3 417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8,817评论 0 273
  • 序言:老挝万荣一对情侣失踪,失踪者是张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刘颖,没想到半个月后,有当地人在树林里发现了一具尸体,经...
    沈念sama阅读 45,266评论 1 310
  • 正文 独居荒郊野岭守林人离奇死亡,尸身上长有42处带血的脓包…… 初始之章·张勋 以下内容为张勋视角 年9月15日...
    茶点故事阅读 37,486评论 2 331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恋三年,在试婚纱的时候发现自己被绿了。 大学时的朋友给我发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饭的照片。...
    茶点故事阅读 39,646评论 1 347
  • 序言:一个原本活蹦乱跳的男人离奇死亡,死状恐怖,灵堂内的尸体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诈尸还是另有隐情,我是刑警宁泽,带...
    沈念sama阅读 35,375评论 5 342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岛的核电站,受9级特大地震影响,放射性物质发生泄漏。R本人自食恶果不足惜,却给世界环境...
    茶点故事阅读 40,974评论 3 325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处隐蔽的房顶上张望。 院中可真热闹,春花似锦、人声如沸。这庄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1,621评论 0 21
  • 文/苍兰香墨 我抬头看了看天上的太阳。三九已至,却和暖如春,着一层夹袄步出监牢的瞬间,已是汗流浃背。 一阵脚步声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2,796评论 1 268
  • 我被黑心中介骗来泰国打工, 没想到刚下飞机就差点儿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东北人。 一个月前我还...
    沈念sama阅读 47,642评论 2 368
  • 正文 我出身青楼,却偏偏与公主长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敌国和亲。 传闻我的和亲对象是个残疾皇子,可洞房花烛夜当晚...
    茶点故事阅读 44,538评论 2 3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