魔法世界从来都是那么令人神往。1989年,24岁的罗琳在曼彻斯特前往伦敦的火车旅途中,一个瘦弱、戴着眼镜的黑发小巫师,一直在车窗外对着她微笑。这个奇特的经历使她萌生了创作哈利.波特的念头。1996年,罗琳把《哈利波特与魔法石》的小说大纲和故事的三章寄给了克里斯托弗.里特尔所在的代理商。出版社于1997年6月推出哈利波特系列第一本《哈利波特与魔法石》,获得英国国家图书奖儿童小说奖。12年后,导演克里斯.哥伦布将这部风靡全世界的魔幻小说搬上了银幕。
也许罗琳做梦也没有想到,她写给孩子们看的哈利波特的系列小说,竟然会在全世界引起如此强烈的反响:截止2008年,哈利波特系列7本小说被翻译成67种文字在全球发行4亿册。
魔幻小说——是把触目惊心的现实和迷离恍惚的幻觉结合在一起,通过极端夸张和虚实交错的艺术笔触来网罗人事,编织情节,以图描绘和反映错综复杂的历史、政治和社会现象。在一般人的概念里,常把这一类幻想文学作品等同于科普读物、儿童读物或畅销读物,把它视为纯文学之外的“副文学”,抑或纯而又纯的消费文学,供游手好闲者消遣解闷。而这种观点显然是狭隘和偏颇的。如果说,过去我们读凡尔纳,尚未能抛弃这种偏见,那么,现在读哈利波特,应该完全抛弃这种狭隘的认知了。精英文学由于曲高和寡,不为大众所接受;而在举世争相阅读哈利波特的风潮中,我们也应该跟随者孩子们,更新我们陈旧的文学观念和审美情趣。萨特曾说:“童话不是低能的产物,畅销未必是平庸的标记。”而幻想文学,摆脱了我们日常习见的平庸现实生活,它所营造的文学世界,是一个有自己的法则,自己的历史,自己的发展的世界。它有自己独立的品格,这种独特的品格,就在于它无穷的想象力。它的主要目标就是营造想象的空间。作者张开想象的翅膀,用语言垒起幻化的文学世界。而读者进入这个世界,也要依赖于自己的想象,驰骋在无边无际的想象空间里,获得阅读的满足和美感的享受。
作为哈利波特系列的开篇之作,《哈利波特与魔法石》这部电影,为我们构筑了一个奇特而充满神话意味的影像世界。不论是猫头鹰信使;还是满脸胡须的霍格沃茨魔法学院的神秘看守海格先生;不论是神出鬼没的“金色飞贼”;还是阴鸷奇怪的教授药理学的斯内普教授;不论是残败的破釜酒吧,奇特的对角巷、九又四分之三站台以及酷炫的隐身衣,厄里斯墨镜、飞天扫帚。小说中光怪陆离的想象都得以在电影中充分展现。这个属于哈利波特、也属于全世界所有的“哈利迷”的孩子们的电影,就像一支百看不厌的万花筒。每每翻开这本书,儿时所有的奇特而甘甜的记忆就会扑面而来。电影,复制了我们对于这本书的记忆,它是如此的接近我们的想象所虚构出来的世界。每一件物品,每一个人物,存在于魔法的世界,我们接近并触摸他们,似乎要通过一架色彩斑斓的彩虹之桥。
当我们被故事中所构建的影像奇观深深吸引时,不要忘记:任何一种优秀的文学作品,任何一样奇特的电影形式,它的终极目的,都是为了表达一种普世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主题意义。在《哈利波特与魔法石》充满魔幻的影像表层之外,它传达的依旧是我们人类的普遍情感——爱,友谊,勇气以及正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