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星巴克是美国的海底捞?从一家只有两个店面的小公司发展成一家全球领先的公司。星巴克经历了怎样的蜕变?对于我们每个人有怎样的启示?
01
今天,虎皮君要跟大家说说星爸爸,星巴克。如今当我们走进星巴克的时候通常看见的是这样的场景:
或者是这样的:
但是最早的星巴克只是美国西雅图一家卖咖啡豆的小店,图片已经找不到了,大家可以脑补一下:
这是一家1971年创立的小店。后来西雅图有三家公司闻名世界:一家叫波音,
一家众所周知叫微软;
还有一家就是星巴克。
02
从1971年到1984年,这家小店一直没什么起色,直到有一个叫霍华德·舒尔茨的人走了进来,店里的氛围深深的吸引了他——起居式风格的装修,各色杯具,煮咖啡时水壶的“嗞嗞嗞”声,还有铲子在锅里头炒咖啡豆的声音……这位投资人立刻就意识到,星巴克不能够只卖咖啡豆,应该开咖啡店。
此后的星巴克便成了一家有风格的咖啡店,一种将味道、光线、装修风格、气味、音乐融为一体的咖啡体验场所。
这里要多说一句星巴克的命名。Starbucks其实是美国一部小说《MobyDick》(白鲸)里的一个人名,这个叫Starbuck的人是船上的大副,他处事冷静有魄力,每当遇到很重大决策时,他总爱喝一杯咖啡,一杯喝完,决定也就做出来了。这部小说被海明威认为是美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作品,但是很多人并没有读过,包括美国人,只有中产阶级或者受过相当教育的人才读过这本小说。
那么大家知道星巴克不叫“Starbuck”而叫“Starbucks”,加个“s”变成了星巴克们,言下之意就是跟Starbuck一样的人们,这便表明了星巴克明确的定位人群——针对美国受到良好教育的中产阶级,让他们享受一种关于咖啡的体验而不仅仅是把咖啡当成一种饮料。
于是乎星巴克便很自然的和麦当劳、肯德基这些快餐店给区分开来了。不是喝完即走,所以星巴克还有另外一个名称叫“第三场所”。所谓的“第三场所”就是在家庭和工作场所之外的另外一个场所。它兼具了办公场所和家庭的某些功能,不是特别正式又有稍具商务性质。这就让美国的白领阶层下班谈工作有了更合适的去处。
03
之后的星巴克开始慢慢成长。在这个过程中霍华德·舒尔茨尝试了一种创新——星巴克的店员不称之为店员,而叫伙伴。类似于教会中成员的关系,彼此之间较为平等,层级关系不突出。并且,只要在星巴克工作时间超过400个小时,就会拥有一部分期权,那么这就意味着员工们不是为别人干活,而是为自己在工作。同时所有的员工要经历一个叫“学期旅行”的培训,从基本的职业技能到咖啡的相关知识都要学习。霍华德·舒尔茨自己也常常跟员工们分享经验,甚至会津津乐道地为顾客讲解咖啡的采摘经过和生产流程。
因此员工们的认同感很强烈,每一个人都为自己在星巴克工作而自豪。用舒尔茨的话说,一个员工就像一个酵母,每个酵母聚到一起的时候就能够酝酿出美好的味道来。
这就很容易让我们联想到了国内一家很像的公司——海底捞。
走进“海底捞”大家看到的不是火锅,而是员工,是他们身上散发出来的那种快乐、喜悦的氛围。这种氛围相互感染、不断放大,让人们去海底捞就餐感受到了一种独特的用餐体验。使得很多看厌了老板冰冷脸色的都市白领们喜欢上了这种轻松愉悦的就餐环境。所以顾客对海底捞的忠诚度也非常地高。
海底捞的总经理张勇说过一句话:成就“海底捞”的从来不是钱而是员工,只有拥有足够合格的员工才能考虑较大规模的扩张。在没有培养足够合格员工之前,拿钱去拼店数是失去顾客让“海底捞”品牌消失的最快死法。
星巴克也是如此,不同于麦当劳式的统一模板批量复制,星巴克的一个门店的养成相对较慢,只有在一家店已经有足够的实力、辐射力足够地强了以后,才往外延伸。霍华德·舒尔茨有一句名言叫“办好一家店就等于办好了一万家店,如果一家店没有做到充足准备时绝不匆忙扩张新店。
舒尔茨总是对大家说:我们的使命是改变人们对咖啡的想象!而是一种生活方式!
04
因此咖啡做为一种载体,承载了很多物质之外的信息。人们为星巴克这个品牌来买单的时候,实际上是对这个品牌所包含的价值、生活方式、理念等等这些物质之外的信息所买单。对如此生活方式的认同感,使得他们与其他生活方式的人们区别开来,彰显出的独特性便是产品之外的溢价。
品牌具有三个功能:
1、提供产品的能见度
2、减低价格的敏感度
3、增加用户的忠诚度
其中第二个就是降低对价格的敏感度,说通俗一点就是大家都不好意思跟你谈价格了。反过来看,如果顾客发现你是在出售跟麦当劳差不多的快餐产品时,人们就会用麦当劳的标准来要求你了——要快、要够便宜!
从产品经济到服务经济再到体验经济,星巴克完成了一次成功的转型。这对于我们每个人都有着深刻的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