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情摘要:
九七年下半年,志英承包了文印室。早起晚归;认真细致地接待好每一个客人;四处奔走洽谈业务……李氏文印生意逐渐红火。生意兴隆的文印店,免不了招来许多羡慕。三年后的第二次招标,竞价一浪高过了一浪……
第四十三章:小洁被关在门外
自项目初立,因为地处偏僻、环境恶劣、条件艰苦,水库在招揽人才和留住人才方面下了很大一番功夫,省、市水利部门也给予了极大的支持——从最初整个班级地接收水电学校的应届毕业生,到后期给家属提供转工机会,再到优先解决子女工作——方法用尽,成效颇丰。至九六年底,局里虽说不上尸位素餐,但人浮于事的情况已经有些严重。
九七年春,管理局召开了中层干部会议。在这次会议上一致达成了“关上大门”的决定——不再招工,管理局不再进新人。
很不巧,小洁即将于九七年的夏天从大学毕业。九十年代末,大学毕业生不再包分配,这就意味着即便沐道时任政工科科长,兼管人事,小洁也需要自己找出路,不再有机会因着父母的关系优先被接收进水库管理局,做一份清闲的工作,拿一份稳定的工资。
志英觉得有些遗憾,作为母亲,她自然希望小洁的未来能够轻松一些,稳定一些。但既然局里的已经决定,即使懊恼,也只能接受。
初夏,事情似乎有了一点转机——
局里一位领导找了沐道,说中午想请几个相关的干部聚一聚,商量一下某某领导的某某亲戚招工进管理局的事情。
意思很明显,他想把管理局的大门悄悄推开一条缝,让一些特定的人进来——一旦开了先例,一旦沐道参与这次聚餐,一旦相关人员都点了头……小洁毕业后是不是也可以以这次开门为由,作为一个“特例”,挤进管理局的大门呢?
志英觉得这对小洁来说是个机会,她想建议沐道赴约。但她也很清楚,以沐道为人、做事,说服他并不容易。
沐道对人很温和,在生活中与人打交道时绝难见他半点锋芒,还常会与人做出许多退让;但于工作方面,他却是一个不太“灵活”的人——政策如何,规定是怎样,目标是什么……这些是他工作的前提和底线,他不会因为人情和私心去作所谓的“调整”。
“关上大门”的决定既然已经白纸黑字,就应当严格执行。不论是某某领导的亲戚,还是小洁,错过了就是错过了,不能因为有了某层关系就和旁人不同。规定如若不能严格执行,岂不成了一纸空文?今次因这个开一下门,下次又给那个开一下门,于其他人而言,又有什么公平可言?
沐道拒绝了领导的邀请。那次聚餐具体去了哪些人,过程如何他也不关心。总之那领导的事情最后没有办成,沐道也因此得罪了人,再次落下“死板”的名声。
至于小洁,毕业后自然也没能走进管理局已经关上的“大门”。
小洁毕业后选择了外出“拼一拼”,一个人拎了个大编织袋到了成都。事先请了同单位已经到成都一个同辈帮忙联系了门槛极低的保险公司,想着先入职业务员看看。
九十年代末,保险在中国还是新兴产业,很多人都不了解,一时也不容易接受这个新产物。业务员外出找客人、说服客人投保都不是小功夫。小洁不擅长和陌生人打交道,业务做得极艰难。从上午九点到下午五、六点,她每天骑着自行车满成都跑,一个月下来也才签下一个单,提成还不够付房租。
打电话回家的时候没说几句就哭得稀里哗啦,沐道虽不后悔当时拒绝那位领导,但也心疼得紧,“要不就回来吧,”他忍不住说,“我和你妈两个人未必还养不起你!”
志英倒是更冷静一些,“出门在外,哪有不辛苦的,坚持一下,慢慢就好了。”
小洁也不是不能坚持,只是撑得艰难的时候难免会有点脆弱,挂掉电话后咬咬牙,工作、生活都还得继续。
到成都的第一年,她工作换得很勤。因为要养活自己,要租房,所以对工作不能太挑,除了业务员,她做过酒店前台,做过打杂,也做过公司文员……又因为总想找到适合自己的,便难免总要去尝试新的职位。
为了上班方便一些,为了房租更便宜一些,只那一年,她就搬了八、九次家。稳定下来后又搬过几次,直到结婚和先生一起买了房才算安定下来。
多年后,志英和小洁聊天她被“关在门外”的事,担心过她会埋怨沐道。小洁说自己一直没有留在局里的打算。在管理局长大,她知道在这样的单位会很稳定,可以说人生平稳得一眼就能看得到头。她不想这样,她早想好要到外面的世界去看一看,去闯一闯,想要创造不同人生和未来。
虽然并没有太大的成就,不过也还算好,多年下来,小洁也算活出了不同的人生。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