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年读过的书(二)

《傲慢与偏见》是英国作家简奥斯汀的代表作,我在初二的时候就看过了。想来大家又要夸我学识渊博了吧,非也非也。我读这本书真的是机缘巧合。

想当年,我从学校图书馆借了这本书,翻了个开头就看不下去了。因为语境不同,总觉得不太好读的样子,书就被随意扔在凳子上。直到过了好几天,我在家中突然腹中一痛,一股浊气排出。我一激灵,随手在凳子上抄起了一本书就往厕所跑。

待坐好后一翻书,发现居然是《傲慢与偏见》,这个时候也不嫌弃了,将就看看吧。没想到看进去后一发而不可收,这本书还真的挺意思的。伊丽莎白的风趣和达西先生傲慢背后的温柔,都深深打动了我。

随后,我就收集了简奥斯汀的全套作品,《劝导》、《爱玛》等等,现在是完全记不住这些作品内容了。只是依稀记得都是一个套路的,没有太大改变。

就我现在看来,《傲慢与偏见》不过是一部有点思想的外国言情小说而已,不值得特别推荐,因而也没有写书评。相比之下,《飘》和《简爱》更触动我的灵魂。

为什么呢?因为后者有一种痛苦之中成长的力量,就是这种面对逆境的平静和坚韧令我敬佩。再观《傲慢与偏见》,不过是一个普通乡绅的女儿恋爱结婚的故事,视角略显狭隘,思想也不够深刻。所以,只能当做一般读物去阅读,不算经典。

之于我们写作上,道理一样。我们的人生经历和见识是写作的基础,无论是何种文体的文章,无一不体现着我们的思想。就像《读书,带我去山外边的海》里的作者说的,距离、时间、死亡这些人力无法逾越的天堑,是生活的敌人,却是文学的朋友。它们的存在让我们的情感变得浓烈、厚重而深邃。

我们在写文章的时候,不妨想一下,我有什么需要表达的,能不能给予读者一些什么?当然,我们都在人生的旅途上,灵魂也在修炼,未必有深度和高度。但是,我们还是可以尝试着把自己探索世界的心路历程写出来,分享给读者。我个人觉得,这样的文字或许更有价值些。

同样,没有人生经历去读经典,必然是懵懂的。就像我年少时候看了那么多书,并没有吸收其中的营养。幸好现在人到中年,有了一些感触,那些存在我思想记忆里的文字,就像一罐洁白的糯米,经过时间的发酵,变成了一壶醇厚的米酒,散发出甜甜的酒意,弥漫在我的心间。让我从此对人生,有了不同的认识和理解。

所以,人生没有白读的书,也没有白走的路,每一份的付出都算数。所有的经历,都是让你成长的土壤,只要坚持不懈,总有一天会发芽开花的!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