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子
节日焦虑感
我常常在想,每逢年终岁末,总要面对许多焦虑感的,这些感觉的出现,或许平时也有端倪,只是过年过节的时候,它们的强度要增加百倍。
王力宏在《落叶归根》中唱到“远离家乡,不甚唏嘘”,虽然我离家150公里称不上“远”字,但是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感受同样真实。总觉得这样的节日就该和家人在一起,和喜欢的人在一起。
农历新年是中国人文化记忆中最重要的节日,“春运”的火爆,亿万人大迁徙的场面每年都在这片土地上上演。去年BBC专门做了一个专题纪录片,老外们也深受感动,“团圆”,一个多么幸福的字眼。
但是也有很多人每到过年过节总会很焦虑,你可以理解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在普通个体上的体现,不过也有相当一部分原因,是这一时间段里面媒体电视网络对“幸福”“美好”“团圆”等等方面的强调造成的。这时,大家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感增强了,矛盾加剧了。
亏欠感和烦躁不安感
总能读到朋友圈里的一些文章,比如《人到中年,不如狗》、《第一批90后已经出家了》,这些文章很多都能触及我们内心柔软的部分,然后让人心痛不已,还有一些补习、辅导班、房贷的文案,会先揭露你不思进取的丑恶嘴脸,再告诉你改过自新的不二法门。
疑问
为什么过节的时候焦虑感会大于节日的放松和欢乐的感觉?
为什么不看文章没有焦虑,看过以后反而焦虑不安?
我们的问题是一直都在,还是一些文章“制造出来”的?
分析
我们对世界的观察、对周遭环境的感知以及对自己的认知都来自一扇独特的窗口-注意。注意是记忆与思考的必经之路。对“注意”产生的神经机制我无力展开,所以这里只做一般讨论。
约翰· 杜威(John Dewey)曾指出,我们把比大多数人喜欢承认的更多的时间浪费在了“琐碎的脑海图景,随机的回忆,愉悦但无根据的希望,掠过的、半生不熟的印象”。好的思考者也不例外。但是,只要他们愿意,他们就会比差的思考者更好地学会如何停止随意的、恍惚的景象漂移,以及如何把自己的心智固定在一个具体的问题上,仔细地考察它,并形成关于它的判断。换言之,他们已经学会如何控制自己的思想,积极和消极地运用心智。--《批判性思考指南》
我们的注意力,很多时候是“跟着感觉在走”,所以一些节目、文章等很容易就可以抓取我们的注意,那些看完马云演讲就撸起袖子准备创业,看完健身视频就跑到健身房办个年度会员的人,都不得不承认是自己头脑发热,很多事情最后都半途而废了。
是什么损害了我们的注意力?看看电视节目中商业广告的切换数据吧。
我发现每小时的切换多达78 次,这还不包括商业广告之内的切换。每15 秒钟商业广告内的切换次数从6 次到54 次不等,平均大约为17 次。注意力转移的总次数超过了每小时800 次,或每分钟超过14 次。这种控制使许多人不能形成一种成熟的注意力跨度。他们期望教室和工作场所也提供像电视中得到的同样的连续刺激。当然,这种要求是不可能满足的,当得不到满足时,他们就会说老师们枯燥无味,他们的工作不能让人满意。因为人们很少有耐心读完一本需要思考的书籍,所以许多出版商就用名人写的轻松消遣之作代替严肃的书籍。
电视广告,新闻媒体,内容的转换早就超出了一个人可以承受的限度。
正是因为我们逐渐丧失了“心智”的控制权,才会不断地在各种“鸡汤”、攻略、速成和娱乐八卦中,变得浮躁。
解决办法
我们要控制“注意力”,必须要清楚周遭对自己的影响有哪些,要学会约束自己的心智,控制自己的精神生活。
约翰·杜威把这种心智约束等同于自由。也就是说,他认为没有心智约束的人不是一个自由的人而是奴隶。
一个人的行动如果不受深思熟虑的结论所指导,那就受不假思索的冲动,不平衡的偏好,怪念头或一时的情境所引导。养成不受限制、不假思索的外部行为的习惯就是助长奴役,因为它把人置于喜好、感觉和情境的控制之下。
对自我心智的约束,正是一位批判性思考者的特点,下面列出了一个批判性思考者和一个非批判性思考者的区别。
当我们动用心智的力量,最终可以有目的地使用自己的注意力的时候,既可以摆脱无端的焦虑,又可以获得“心流体验”,在追求幸福的正确道路上,得到属于自己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