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是横亘在党和人民事业发展道路上的绊脚石,严重影响工作效能,侵蚀干部干事创业的热情。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基层减负工作,多次强调要坚决克服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为基层干部松绑减负,让他们把更多时间和精力投入到抓落实中。在《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若干规定》发布一周年之际,深入剖析基层减负问题根源,巩固减负成果,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追根溯源,探究基层负担之重。基层负担过重,原因错综复杂。从体制机制层面看,部分上级部门在工作安排上存在“一刀切” 现象,制定政策时未充分考虑基层实际情况。例如,一些惠农政策下乡,本是利民之举,但在执行过程中,各部门为确保精准落实,要求基层提供大量证明材料,详细论证 “因地制宜” 的必要性,从政策落地的 “最初一公里” 就给基层增添了沉重负担。在乡村振兴项目推进中,有的部门强势要求基层严格按照统一标准执行,忽略了不同乡村在资源禀赋、发展基础上的差异,使得基层干部在执行过程中疲于应付,却难以取得理想效果。职能交叉不清也是加重基层负担的关键因素。在基层治理中,多个部门职责存在重叠区域,导致一件事情可能涉及多个部门管理,基层干部需要同时向不同部门汇报工作进展,接受多部门检查考核。以农村环境整治为例,环保、农业、住建等部门都有相关管理职责,基层干部要准备多套资料、应对不同部门的督查检查,工作重复且繁琐,耗费了大量人力物力。思想观念偏差同样不容忽视。部分干部政绩观错位,过于注重形式和表面功夫,为了彰显工作“成绩”,热衷于打造 “形象工程”“面子工程”。有的地方频繁举办各类创建示范和达标活动,基层为了争取 “示范”“授牌” 等荣誉,投入大量精力整理台账、布置迎检,严重干扰了正常工作秩序,使基层干部陷入形式主义的泥沼,无法将精力真正用于解决群众实际问题。
多管齐下,见证减负之成效。自《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若干规定》发布以来,各地积极行动,围绕文件中的7个部分 21 条具体规定,扎实推进减负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在精简文件会议方面,各地纷纷出台硬招实招。广西专门出台《制发文件与为基层减负一致性评估审核事项清单》,要求各地各部门制发文件时逐一对照清单进行评估审查,从源头上控制文件数量,提升文件质量。今年上半年,江西省委全口径发文同比减少 28.2%,省级层面直达基层的会议同比减少 80%,让基层干部从 “文山会海” 中解脱出来,有更多时间深入基层、服务群众。在统筹规范督查检查考核上,各地着力优化考核体系,简化考核流程。甘肃省明确省级层面不再直接考核县(区),指导市(州)科学规范做好市县乡精简优化基层考核工作,市以下层面所有考核整合为 1 个综合考核,市县两级考核指标分别压减 90.8%、82.4%。考核不再过度追求 “千分制”“双千分制” 等繁琐指标,而是更加注重工作实绩,切实减轻了基层干部的迎检压力。规范明晰基层权责也取得积极进展。新疆通过建立健全乡镇(街道)履职事项清单,明确了乡镇主责和协同任务,有效破解了基层 “人少事多”“职责交叉” 等问题。以低保申请为例,相关事项细化分级管理后,在乡镇即可一站式办理,有的在村级代办点就能完成,不仅方便了群众办事,也让基层干部工作更加聚焦、规范。
持之以恒,展望减负新未来。基层减负是一场持久战,需要久久为功。虽然目前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但必须清醒认识到,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具有顽固性和反复性,稍有松懈就可能反弹回潮。我们要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的重要指示精神为指引,坚定不移地将减负工作推向深入。持续强化制度执行力度。各级各部门要严格执行《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若干规定》,将各项规定落实到工作的每一个环节,加强对制度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对违反规定的行为严肃问责,确保制度刚性运行。同时,根据实际情况不断完善制度,填补制度漏洞,让减负工作有章可循、有规可依。进一步优化工作流程和机制。通过深化“放管服” 改革,明确部门职责边界,减少职能交叉,构建权责清晰、运转高效的基层治理体系。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打破部门之间的数据壁垒,实现信息共享,让数据多跑路、干部少跑腿,提高工作效率,减轻基层工作负担。积极营造良好的干事创业氛围。树立正确的选人用人导向,让那些勇于担当、真抓实干的基层干部得到重用和褒奖,激励更多干部积极投身基层工作。加大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典型案例的通报曝光力度,发挥警示教育作用,形成 “人人反对形式主义、个个抵制官僚主义” 的良好风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