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干部“轻装上阵”实干担当:以精准减负激发基层治理活力

        基层干部是政策执行的关键环节,也是治理能力的“神经末梢”,承担者繁重的工作任务。当前,基层事务日益繁重,频繁的考核评估、不规范的借调现象以及过度强调留痕管理等现实问题,成为影响干部干事创业的掣肘。为有效解决这类问题,各地在积极推进考核机制改革、规范人员借调程序上持续发力,真正让基层干部从“文山会海”中解脱出来,使其能够集中精力做好民生服务和地方发展工作。

        考核机制精准化,让“指挥棒”指向实干考核机制直接影响干部的精力分配。过去,一些地区存在考核层层加码、重复检查的现象,导致基层组织过度忙于应付表格填报、迎检迎评,却无暇解决实质性问题。如今的改革方向是:减数量、提质量、重实效。一是精简指标,聚焦关键任务,能够有效破除形式主义束缚,提升治理效能。 通过砍掉冗余、重复的考核项目,重点保留经济发展、民生改善等核心考核项,基层干部能够从“填表迎检”的解脱,把有限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上;二是强化结果导向,增加群众评价权重,能显著提升治理效能与服务品质。以结果为导向倒逼基层干部聚焦实际问题,减少形式主义,将资源精准投向民生痛点;三是智慧考核,减少基层负担。通过数字化平台整合考核指标,自动采集数据,减少填表台账等重复劳动,将基层干部精力从应付检查回归为为民服务,提升效率同时压缩行政开支。

        完善人员借调制度,让干部“归位”一线。借调本是人才流动的合理方式,但长期在实际运用中存在非规范化操作的问题,导致对基层单位的人力资源配置产生负面影响。近年来,多地出台新政,严控借调规模,确保基层队伍稳定。一是严控借调数量,明确审批权限,可规范人才流动,保障基层单位的正常运转,优化资源配置;二是确保借调公平,避免基层“失血”,遵循了程序的正义,均衡了基层单位的负担,从而预防人才断层现象,进一步维护公平机制。三是推动干部回归,夯实基层力量。强化一线治理的能力,可优化干部梯队建设,不仅提升了公共服务效能,保障了政策落地质量,还促进了队伍结构的均衡。

        持续优化减负,提升治理效能减负不是减少干部的担当,而是让干部回归主责主业,聚焦履职实效。未来仍需在以下方面发力:建立常态化机制,防止考核“换装回弹”,避免“以会议减会议”“以文件减文件”,破除“形式减负”怪圈;厘清职权边界,避免上级“甩锅”、防范责任“层层转嫁”、基层“背锅”,实现“属地”与“条线”的动态平衡;完善激励体系,提高基层待遇,畅通发展路径,让干部安心扎根一线。

        让干部“松绑提效”,关键在减形式之负、强实战本领。唯有改进考评机制、规范借调程序,才能真正激活基层治理活力,推动新格局发展。当因地施策,促减负红利转化为干事热情与发展实绩。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