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政篇》16——17
十六、子曰:“攻乎异端 ,斯害也已!”
译文: 孔子说:“一点也不能接受不同的观点,这其实是有害的。”
解读:这句话一共有四种解释:
1、治理和疏导那些不同的意见,祸患就可以消除了。
2、攻:攻克、主攻。不断研究边缘化的东西是有害的。
3、打击不同的意见是有害的。
4、异端:一头。一个人走极端是有害的。
樊登老师更倾向于第三种解释。
(1)世界会有不同肤色的人类、会有不同信仰、不同的语言,不同动植物......这一切都造就了多姿多彩的世界。
(2)世界要有容错性,包容性,只有相互的包容、相互尊重及认同,才能维持这灿烂丰富的世界。这样,坏的事情也就少了。比如战争。强大的一方总想欺负弱的一方,总想占为己有,甚至彻底消灭。这就是有害的。如果相互尊重,那么也就减少更多的战争了。
(3)正因为多彩的世界,才有多种多样的生态环境。如果想要维持好的生态环境,就要保持各方面的生态发展的平衡性。万事万物不是非好极坏,事物也不是非黑即白。什么都是一个度,维持好这个“度”我们的生态才能平衡。
即使是我们的心态、语言、做事的方式方法,也都要有个“度”。
(4)要允许有不同意见、不同声音。因为不同的意见并不完全是不好的,它会是一种创新、新的认知、新的发展方向。这个社会需要创新、需要新的认知,才能向前发展。不然就会停滞不前。
十七、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译文: 孔子说:“子路啊,我告诉你,知道吗?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求知的真谛。”
解读:1、人最难的就是承认自己的对某件事物的无知。有些人可能是碍于面子,不愿承认自己不知道。而有些人属于自大型,只了解个皮毛,却自以为自己已经属于“专家”型,觉得自己很了不起了。这种人就属于“自己并不知道自己不知道”。
2、人类历史上束缚我们的东西很多,但在某些特定阶段,我们完全没有感觉,只有冲破这种思想枷锁的人,才发现了更多新的认知。
总结:1、只有承认无知,我们才能有学习的机会,就能谦虚谨慎的对待它,就能有机会去学习、去改变。
2、承认自己无知本身也是一种力量——一种学习、进步的力量。
3、无知的人很难谦虚,也很难改变。这种人也只能迷失在自己的自我认知里而得意洋洋。进步的永远不会是这些人,创造和改变世界的更不会是这些人。
4、撕开知识的缺口,学习了解不同领域的知识,这样才能做的“君子不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