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松石质地细腻柔和,色彩靓丽,给人一种简单、原始、质朴的美感。自古以来,绿松石受到各国人民的喜爱,具有国际性,是全世界都认同的宝石,其被作为装饰佩戴的历史久远。虽然翡翠与和田玉的价格都很昂贵,但都远远达不到同等级别资历。
在距今8200—7500年的中原裴李岗文化遗址中,圆珠和方形绿松石饰物的发掘出土,证实了绿松石的开发利用已有七千多年的历史,与和田玉的开发史基本同步。在中国藏族文化中,藏民认为绿松石是神之化身,也标志着权力和地位,作为藏传七宝之一而成为最为时尚的神圣饰品。绿松石也被用于装饰第一代藏王的王冠,被当作神坛的供品。
一块好的绿松石雕件对“工”和“料”的要求都很考究。对于雕件来说,理想的状态当然应该是“好工配好料”,料好工也好的雕件,收藏价值和升值空间都是最大的。一些国家级、省级雕刻大师,他们在松石中融入时间与心血,打造出一个个绿松石雕件,并赋予它生命,每一件作品都是独一无二,极具收藏价值。一件好的绿松石作品,已经不单单是一个玩物,它是艺术品,是珍藏品,是品味与价值的象征。
北宋的范温认为:“凡事既尽其美,必有其韵,韵苟不生亦亡其美。”又说:“韵者,美之极。”明确指出“韵”是最高的美。明代诗论家陆时雍更是将“韵”看作艺术的本质和灵魂,说:“有韵则生,无韵则死;有韵则雅,无韵则俗;有韵则响,向无韵则沉; 有韵则远,无韵则局。”可以说,“韵”是区别艺术与非艺术,高级艺术与低级艺术的根本界限。“韵”是中国美学史上的一个原生本土范畴,标示着超群脱俗之美,南朝谢赫以“韵”论画,唐末司空图以“韵”品诗,宋代黄庭坚以“韵”评书法,我们也要以“韵”评雕件。对于绿松石来说,工料俱佳的雕件并不鲜见,但是,有“韵”的就凤毛麟角了,这和雕刻者的艺术修养和人生感悟有着重要的联系, 只有这样的作品,才是真正的“收藏级”,基本不会在市场上流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