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个人,都是历史长河里面的点点星光。远远望去,熠熠灼灼,明暗之间,尽显其生命的意义。
《唐君国安》
唐国安(1858~1914),英文名字“Tong Kwo On”,字国禄,号介臣。广东省珠海市唐家镇鸡山村人。清末民初外交家、教育家。
14岁时成为第二批留美幼童,肄业于耶鲁大学法律系。为清华学校第一任校长,是清末民初留美教育事业主要兴办人之一。
沿着珠海的情侣路车行。冬天的正午阳光下,右手边的海水泛着淡淡的蓝色,有三三两两的渔船在近海荡漾、撒网。远处的港珠澳大桥以优美的曲线镶嵌在天际。小叶榕树的胡须在春节时被环卫工人修剪出漂亮的造型,和着绿树成荫,有些俏皮可爱。
车子在中山大学的路口左转,就可以看到醒目的紫红色标识:唐国安纪念馆。
珠海市政府投资六千万人民币建造了中式风格的唐国安纪念学校和唐国安纪念馆。红砖结构的建筑,镶嵌在茵茵的绿草之中,背靠着连绵起伏的凤凰山脉,显得庄重、大气。与古朴气息的鸡山村相依相伴,面前则是滔滔滚滚的珠江入海口。
上午时分,小孩子们在课堂里面上课,整个校园寂静无声。隔壁的唐国安纪念馆也少有游客。
我轻轻地推开大门,还是惊动了大堂尽头一间办公室里的人。从里面走出来一位温文尔雅的中年男人,他自我介绍说,这里同时也是珠海的清华校友会办公地点,今天是他在此值班。
在他热情地指引下,循着旁边的一条长长的楼梯,上到二楼,就是纪念馆的展览厅。
展览厅内没有其他游人。静谧而安然的气氛,让我可以细致、认真地游览,慢慢地通过这里详实的资料和数据,来了解唐国安不平凡的一生。
西风东渐
15世纪末,欧洲人开辟了新航线,很快蔓延至中国沿海一代。
1513年,即有葡萄牙的商船航行至珠江口的屯门,满载货物而归。其后,西班牙、荷兰、英国、法国等西方国家的商人也纷纷来澳门贸易。
随着殖民者东来的足迹,西方传教士开始进入澳门宣教,香山与澳门之间,从此展开了一场风雨交加的、伴随着冲突与交融的文化大戏。
唐国安生于1858年,其时大清帝国已经被西方通过鸦片打开国门,国家积贫积弱。内忧外患之下,有识之士开始“睁眼看世界”,意图学习西方先进的文化技术,“师夷长技以制夷”,从而救国救亡。
于是,“西风东渐”便成了那个时代的一个基本特征。
唐国安的故乡地处香山,与澳门仅咫尺之间,自然得风气之先,瞬间沐浴西方文明的熏陶,成为中国走向世界的一个起点。
负笈美国
鸦片战争后,清廷内则政治腐败、民不聊生,外则列强环伺,民族危急,西方之军事入侵和经济渗透,即加速了中华数千年来封建帝制的灭亡,又带来了近代资本主义的价值观。
西方之思想和文化,更如惊涛拍岸,猛烈地冲击着大清帝国,深刻地影响着一代有识之士的思维。
大清重臣、洋务派领袖曾国藩、李鸿章等人开始思考救国救亡之术,意图以西方的先进技术挽救岌岌可危的大清王朝。
经过18年的艰难求索之后,在曾国藩、李鸿章、丁日昌等人的支持下,促使同治帝下旨选派聪颖幼童出洋,成就了“中华创始之举,古来未有之事。”
唐国安于1873年随第二批幼童赴美。中途遇惊涛骇浪自不待言, 更有劫匪拦路劫道,但最终还是顺利抵达麻省春田市,既马萨诸塞州的斯普林菲尔德。
蹉跎岁月
为了尽快融入美国社会,幼童们抵达后即两人一组被安排在麻省或康州的各个城镇的中产阶级家庭,而且几乎均是基督家庭,以接受良好的家庭教育和迫使他们学习英语。
唐国安先后寄宿于康州的推切尔小姐和麻省的马修斯小姐家,他与两位女主人相处融洽。还经常陪马修斯小姐去教堂做礼拜,逐渐接受基督信仰,并从此影响了他的一生。
幼童们不愧为天朝之子。他们在作文、数学、拉丁文、得本、书法、朗读等方面表现突出,在各项竞赛中经常获奖,因此成为当地家庭和媒体的关注对象。
1879年,唐国安在北安普顿中学以优异成绩毕业。当时的校长曾公开说,教书40年,从未遇过掌握希腊文如此神速的学生,而这孩子对古典文学竟是门门通。中学毕业后,他进入耶鲁大学学习,一年便夺得拉丁文作文二等奖。
1876年秋,清廷认为孩子们摒弃了中华传统,异化为美国人。加之美国排华运动越演越烈,美国政府关闭了中国幼童进入美国军校的大门。在这种情况下,政府决定撤局。
1881年,幼童们中断了在美国的学业黯然回国。幼童中只有曾溥、詹天佑、欧阳庚三人大学毕业,而唐国安正在耶鲁大学法律系读大学二年级。
唐国安回国后20年间,先后在北洋医务局、旗昌洋行、美国领事馆、开平煤矿、京奉铁路等处工作,在看不到光明的土地上,艰难地寻觅着报国之路。
庚款留美
1890年6月八国联军借义和团事件攻占北京。清政府签订《辛丑条约》。美国从中分得2400多万美元。出于多种原因,美国应允将其中1000余万美元退还给中国,用于向美国派遣留学生,从而开创了被称作“庚款留美”的第二次中国官派留学生运动。
1909年9月,唐国安亲率首届47名学生重返美邦,留学计划得以薪火相传。
(梅贻琦、赵元任、竺可桢、胡适)
梅贻琦:清华大学校长
赵元任:举世公认的语言大师
竺可桢:卓越的科学家和教育家
胡适:著名的文学家和哲学家
奠基清华
传统的科举教育难与国际接轨,更难考选出足够的庚款留学生。三年只选了180人,远未达到中美约定的每年100人数。于是,设立“游美肆业馆”,作为留美预备学校,使学生经过培训直接深入美国大学就读。
在外务省的支持下,唐国安不辞劳苦,在北京西北郊选中了一座王府旧园——清华园作为校址。1910年底,修缮扩建工程竣工,唐国安携“游美学务处”与“游美肆业馆”一并迁入办公,拉开了清华园办学的历史帷幕。
辛亥革命期间,唐国安力促清华复校,将“学堂”改制为“学校”,并出任首任校长,全面引进西式体制,由此奠定早期清华之基础。
唐君国安
1913年夏,唐国安心脏病复发。他自知沉荷难起。 8月21日向外交部递交辞呈,未待批复,即撒手人寰,享年55岁。
唐国安逝世后,海内外纷纷发文致祭。1913年9月。中华基督教青年会通过一项对唐国安的致敬决议。《申报》、《远东时报》、《春田共和报》、《路透社》等,都纷纷发文悼念。
台湾学者林子勋说,唐国安是容闳留美教育计划的“复活和延续”。
唐校长逝世后,清华皆难忍悲痛。学校举行了隆重的葬礼。大总统袁世凯派机要秘书致祭,外交部、教育部、美国驻华大使、全球基督青年会代表,以及全校师生,均亲临灵堂躬身凭吊。
1914年,全校师生为唐国安立匾于工字厅的东墙上,上书:
“纪念校长唐君国安”。
——谨以 此文纪念这位清华的奠基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