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作家霍桑的《红字》虽然篇幅不长,但是据说其经典地位不低,位列美国文学前十名。总体上感到,故事虽然是虚构的,但是也唏嘘感人,启发人心。写作上意识流的手法特征比较突出,风雨雷电、喜怒哀乐、起止行走,不论什么因素都能被作为引子而发一通议论,咀嚼一番,适合心思细腻、理性感性结合强的人阅读。
全书情节很简单,一个偏远小镇加四个人物,祭台、牢房、集市、市政厅、独立小屋、森林等仅有的几个场景,7年中的几个片段,就构成了整部小说。四个人物是,单亲妈妈赫丝特及其女儿珀尔、丁梅丝代尔牧师、赫丝特的丈夫奇林沃思医生。
赫丝特与丁梅丝代尔牧师私下相爱生下珀尔,被告犯通奸罪。为了不牵连暴露牧师,她始终不说孩子父亲是谁,独立承担罪名并游街示众,将红色A字绣在胸口衣襟上,在歧视痛苦中抚养孩子珀尔7年。丁梅丝代尔牧师为了自己的名誉,始终不敢主动站出来承认,虽然在布道中得到人们的尊敬,但在良心与道德的百般折磨下,日益消瘦衰老。他临死前良心战胜自尊,在大庭广众之下公开坦白过错,抱住了赫丝特母女。赫丝特的丈夫奇林沃思医生最初抛弃妻子离家出走,当在这个小镇上发现妻子被游街后停下来,既不相认也不照顾,却坚持不懈寻找到丁梅丝代尔牧师的秘密,悄悄地在精神和肉体上对他实施报复,最终使丁梅丝代尔牧师在心理压力下失去健康而死。
这么单线条的故事情节、简单的人物关系、可以预测的发展结局,在作者的手下却写出了人性的很多思考,手法很高超。整个情节发展就像一条藤蔓,主情节是藤蔓的主根,沿着藤蔓主根的不同叶片、须根、分叉、花朵或果实,都是作者的议论分析,将相关的自然环境描写、人物心理描写、伦理道德评论全部挂接上去,形成一串完整的藤蔓,构成本书。从故事构思上看,红字是核心,人物场景都是围绕红字设置的各种隐喻。赫丝特是有形的红字、丁梅丝代尔是无形的红字、珀尔是活的红字、奇林沃思是红字的制造者代表。
看完本书,最大感觉是怎么对待罪、怎么对待心态。
人人有罪,怎么对待罪。在现实生活中,评判标准不同、文化环境不同、心态状态不同,可能每个人都会有罪过。故事中赫丝特与丁梅丝代尔牧师相爱并生育孩子,两人固然有罪,但罪在明面。赫丝特的丈夫奇林沃思医生抛弃妻子,发现她有私生子时又嫉恨报复,最终逼死牧师,看上去没人发现,其实是一种暗罪。小镇上总督和执行官的绝情、各个居民的歧视打击,看上去是维护道德制度,其实也是一种杀人帮凶,一种暗罪。其实每个人都有罪,为什么对别人的罪就这么穷追猛打,痛下狠手呢?按心理学的观点,如果是自己想犯或正在犯的罪,往往为了自保和防止怀疑,在碰到别人同样的罪过时,比常人下手更狠态度更激烈,就是要证明清白和掩人耳目。如此看来,这个小镇上的居民,这种私情其实很普遍,他们的暗罪已经大过了被公开的明罪。
心态决定状态,怎么对待心态。赫丝特忍辱求生的力量来自于孩子的母性,是抚养孩子的心态;丁梅丝代尔把生命耗尽的力量,来自于道德感和信仰,是悔恨与谴责的心态;奇林沃思报复不止的力量来自于嫉妒,是复仇的心态。这些人,在不同的心态下表现都截然不同,但是来自心态的支撑力量都同样巨大。甚至同一个人在同一个环境下,心态一变,支撑的力量就会大变。比如,丁梅丝代尔在森林中碰到赫丝特说要一起逃离前,还是病殃殃的,等商定好逃跑计划后马上精神焕发;等回到小镇被奇林沃思发现逃跑计划并阻挠后,很快就万念俱灰而死去。可见,同一个环境下,动力与状态来自不同的心态,心态最关键。我们在生活中,就要调节好心态去面对解决不同的困难险境。
比较西方经典男女私情小说的特点:《娜娜》中是没感情没婚姻,只有肉体与金钱交易+无止境挥霍,最终女人死去;《苔丝》是有真爱有婚姻,碰上了男人的要面子+女人的软弱糊涂+家庭走投无路的困境,最终女人死去;《茶花女》是有真爱和差点实现的婚姻,碰上了外部的人为压力+愣头青的不成熟男人+做事不计后果的傻帽女人,最终女人死去;《红字》是有真爱无婚姻有后代,碰上胆小要面子的男人+要强没脑子的女人+背后复仇的敌人,最终男人死去。这些书,对爱情、婚姻、性、尊严、生命的引导都不符合常理,容易让人产生价值观混乱,不适合40岁以下人员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