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读《五四运动画传——历史现场和真相》也快接近尾声。“三罢”后政府终于妥协,罢免曹、陆等人,《巴黎和会》也因侨法工人和学生的努力,使中国代表团终未在和约上签字,这场激情四射的五四运动,轰轰烈烈的人民活动终于取得了胜利。
丁晓平先生的《五四运动画传》实在生动有趣,除众多历史图片真实记录了五四运动前后的事件,还援引其他著作如《五四运动传》,五四运动亲历者发表的信件、文章和回忆录以及历史学家、作家等发表的著作。
我对“五四运动”的印象是又清晰又模糊,毕竟十几年的教育中,“五四运动”总是历史课本的重中之重,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是一场彻底地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无产阶级第一次登上政治舞台,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奠定了基础……当仔细搜寻却发现脑海中关于五四运动的细节并无多少。我们记住了历史赋予它的意义,但忽视了五四运动本来就是一群鲜活生动的人为国家尽一份自己的力量。这种遗憾在我成为一名大学生后更显著,于是我遇见了这本书《五四运动画传》。
首先它解答了我的第一个疑惑,为什么巴黎和会传来德国在山东的权益转给日本这个消息传来,中国的各界尤其是学生如此愤怒?此前我的想法是,大概是新文化运动开阔了学生的眼界,是民族国家概念传播,通过思考传统文化,了解中国几千年历史,由而为此刻民族所受灾难而痛惜。这实在是挺小的点,新文化运动的确推动了五四运动的发展,毕竟一群只会摇头晃脑之乎者也的学生是没有毅力魄力来发动这次游行示威。但这远远不够。所谓期望越大,失望越大,如是也。
书中提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美国总统威尔逊一度成为中国学界的偶像,威尔逊在一战后发表了“和平演说”,其中提出的十四条宣言,描绘一个没有强权的世界,让中国学界广为传播,人人称颂威尔逊,高呼“公理战胜强权”。公理真的战胜强权了吗?从历史结果看 ,这句话不过是一句笑料。
在谈到五四运动爆发前,必须得谈谈巴黎和会的形势。巴黎和会上的四巨头,英国首相,法国总理,美国总统,意大利总理,另外为表示对正在崛起的日本尊重,允许日本元首及外交部长与上述四国元首及外交部长加入“核心会议”,又称“十人会议”。
为什么特意提到这点因为我们要知道,巴黎和会对山东的处决并未与中国代表团商讨,可谓毫不在意弱国的发言。当时在场的美国总统威尔逊,对于日本想独吞山东的提议自然不赞成,于是提出将德国在山东的权益暂由公共国管理。但日本以退出和会威胁,而此前意大利已退出和会,英法怕自己构建新的国际秩序的愿想落空,连忙答应日本的提议。威尔逊当然不会为了中国与列强起冲突,自然表决通过。转而质问中国民众为什么1918年中日秘密协定“欣然同意”。
这句话中的“中日秘密协定”就是我们熟知的“二十一条”,而“欣然同意”这个词更具讽刺意味。1918年北京政府同意日本提出的“二十一条”并要签订之际,日本公使日置益坠马受伤,而当时政府部门负责签订协议的总长章宗祥表示“可移至公使馆”在日置益床前签订。床前外交,何其耻辱!
讲到这里,我们些许了解五四运动中学生们高举“废除二十一条”,痛斥曹、陆“卖国贼”的原因了。
我阅读《五四运动画传》的过程,实质也是我个人的解惑过程。尽管很多历史真相被时间的风沙所埋,我们对一些事已无迹可寻,但在合理的想象、推测中,尽量去拼凑一个生动真实的五四运动,我们会受益良多。
看完火烧赵家楼这一章节,我着实吃惊了。毕竟“火烧赵家楼”在课堂上总是被草草带过,我对它也一直存在刻板印象,就是它只是学生们的泄愤行为。虽有这方面的原因,但远远不够。
“火烧赵家楼”并不在学生代表们计划的游行示威中,它只是一群二十多个学生的秘密行动。这二十多人认识到,政府不会被游行示威震慑住,唯有暴力活动,才能让政府正视这场运动。这必定是要冒巨大风险的,所以在秘密活动前,这些学生就交代了身后事,决心为此赴死。此外,在冲进曹宅中,学生们将曹的妻妾和父亲带出去安置,只求暴打曹狗贼,可见学生们并不是没有理性。
后续还会继续读,此篇作为一个阶段性的简单随笔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