噩耗传来,鲁国上下一片哀伤,沉浸在丧君之痛中。
在详细了解事情经过之后,他们感觉十有八九是齐襄公在搞鬼,却又苦于没有什么证据,同时或多或少有些畏惧齐国,不敢贸然对齐开战。所以鲁国人只能退而求其次,追责现场第一当事人公子彭生,让齐国给个合理的解释,从而保全鲁国的颜面。他们向齐襄公发去了一份追责责任书:我们国君畏惧您的威严,来贵国重修旧好,礼成之后却没能回国,我们不知道该归罪于谁,这在国际上造成了非常恶劣的影响,请您用公子彭生来消除这种不良影响。
怎么消除?
其实就是让齐襄公把罪名都按到公子彭生头上,把公子彭生杀了,以谢天下。
收到追责责任书的齐襄公既庆幸又为难。
庆幸的是,发生这么大的事情,鲁国也不敢拿自己怎么样?自己竟然可以毫无责任,逍遥法外。
为难的是,虽说他们奈何不了自己,但很显然鲁国现在要讨个说法,捡回几分颜面,因此必须得找只替罪羊,而且他们已经点名公子彭生,话说这活是公子彭生干的没错,可毕竟是自己指使的,要不然就是借他十个胆,也未必敢杀鲁桓公,不过要是真的杀了公子彭生,自己未免有些卸磨杀驴,忘恩负义。
可是事到如今,还有什么别的好办法吗?
如果不同意,那怎么向鲁国交代?不给交代,齐国的声誉肯定会受到影响,以后大家都会对自己退避三舍,绕道而行。更不用说鲁国了,搞不好还会引起战争,虽说自己并不怕他们,但终究也是麻烦事。更关键的是妹妹文姜会不会引起误会,把自己当作杀夫仇人。看来只能选择丢卒保车,牺牲公子彭生,替自己挡下这一箭,给大家一个交代,平息各方怨气。舍得舍得,有得必有舍,人家现在丢了一个国君,自己不可能不出点血,一个公子彭生换一个鲁国国君,这笔买卖还是值的。
传公子彭生!
公子彭生一听齐襄公要见自己,心中一阵窃喜。
总算要给自己兑现承诺,加官进爵了。近来君上对自己总是避而不见,还以为他想过河拆桥——不兑现当初的承诺。现在看来是自己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错怪他了。
公子彭生好生一番穿戴,一路哼着小曲来见齐襄公了。
出人意外的是还没见到齐襄公,他就被侍卫绑上了,还被告之:斩立决。
一瞬间,他感觉自己像是被泼了冷水一样,从头到脚都是冰凉冰凉的。
是不是哪里搞错了?我可是刚刚为君上立了大功,君上……
但是,他所期待的君上始终没有出现,冰冷的现实告诉他:他已经被抛弃了。很快他就明白了一切。
狡兔死,走狗烹,这是典型的过河拆桥,卸磨杀驴啊!(姜)诸儿,你个忘恩负义的东西,竟然如此心狠手辣,背信弃义,你一定会遭报应的,我就是做鬼也不会放过你的。
那你就先做鬼再说吧!
公子彭生就这样被咔嚓了。
所以说人当洁身自好,莫与邪恶为伍,助纣为虐,到头来只会害人害己,自食恶果。
齐国人给了交代,齐、鲁两国总算渡过了这次政治危机,双方关系稍趋缓和。接着,鲁桓公的长子同继位,是为鲁庄公。
鲁庄公为什么叫同?
这就涉及到取名问题了,介于大家现在的名字五花八门,多姿多彩,却又很少有人能讲出个所以然来,所以本人在此稍作议论,以为普及。
当初,文姜刚生下鲁庄公的时候,鲁桓公和许多爸爸一样,既高兴又兴奋,同时也为小孩子的取名犯难了,那时没有百度,没办法度娘。不过幸好,他有自己的智囊——大夫申繻。
于是,他找来申繻咨询取名问题:您说这小孩子的名字应该怎么取?有没有啥讲究,或是标准什么的?
申繻接到指令后,检索了脑袋里的知识库,马上递交了一份答案,大意如下:
取名有五种方式,有信,有义,有象,有假,有类。
用出生时的某一种特征来取名叫信,比如唐叔虞,因为出生时掌纹像虞字,所以取命叫虞;
用祥瑞的字来取名叫义,比如周文王叫昌,周武王叫发,都是祥瑞之名,现在取名大多符合这种方式;
用相类似的事物来取名叫象,比如孔子名丘,据传孔子头顶像尼丘,所以取名叫丘;
假借某种事物的名称来取名叫假,比如孔子的儿子出生时,有人馈鱼,所以取名叫鲤,建国、建军也多属此类;
借用和父亲有关的字来取名叫类,鲁庄公的名字就是属于这一类。
同时,周人用避讳来事奉神明,因此先人之名,也应当避讳。还有不能用国名、官名、山川名、疾病名、牲畜名和器物礼品名来取名,因为已经用作国名,就禁止再作人名,而用官名取命就会改变官名,用山川名取名就会改变山川名,用牲畜名取名就会废除祭祀,用器物礼品名取名就会废除礼仪。晋国因为晋僖侯叫司徒,而改司徒为中军;宋国因为宋武公叫司空,而改司空为司城;我国献公和武公分别叫具和敖,结果具山和敖山也改了名字,所以,大的事物不能用来取名。
言之有理!
因为儿子鲁庄公和自己同一天出生,所以鲁桓公就给他取名叫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