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缺失症: 90%的父母和孩子,都是不幸家庭的受害者和加害者,患上情感缺失症的人,常常是这样,他们非常用力地去爱人,但很难觉察到,这样的爱并非是出自于情感表达,而是一种自己内心获得安全的需要。
想起自己的家庭,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感觉。
但有一种感觉,最让人感到心酸:明知道- -些人对自己很重要,心里却没有什么感觉,在情感上隔着十万八千里的距离。就好像有-些人会说:
我知道我应该爱我的父母,看着他们一天天衰老,相处时日已经不多,可是每次一靠近他们,就想马上逃离;我感觉我很爱我的另一半,知道我应该关心他、理解他,可是时常对他无话可说,只有数不尽的埋怨和指责;
我很爱我的孩子,想把最好的一切都给他,却常常对他发脾气,只要他没有按照我的要求去做,我就很难控制自己的情绪,孩子跟我也无法亲近;
对于身边的其他人,我客气、礼貌、尊重别人,很认真、善意地对待每一个人,却没有人能走进我的心....对于这样一部分人来说 ,非常想去爱别人,却十分吃力。常常拼尽全力付出,既换不来他人善意的回应,也很难让自己感到满意。
很难觉察到,这样的爱并非是出自于情感表达,而是-种自己内心获得安全的需要。这样看起来很纯粹的爱,实际上却是一种以自我为中心的控制。
有个朋友,有天她下班很早,去看妈妈带着自己的小女儿玩, 孩子跑着跑着就摔倒了, 坐在地上哭。妈妈冲过去,却不是看看孩子摔得怎样,反而是抱起孩子就打,边打边说:我看你还跑,跟你说要摔你不信,你这孩子怎么这么没有规矩,长大跟你妈妈一样没用。妈妈的话,深深刺痛了她的心,更让她伤心的是,她未曾觉察到自己也一直是这么对待孩子的。
孩子做错了、捣乱了、被欺负了、受伤了,只要是惹自己不高兴了,她从来都是埋怨,没有想过去疼惜孩子。
她和妈妈所做的一样,不过是不断用自己的情绪,去淹没孩子的感受,直到孩子也变得没有自我。
失去自我,就失去了爱和被爱的能力。
北大教授徐凯文曾有一项关于"空心病”的研究。研究表明,有一些学习成绩非常优秀的孩子,在进入大学后常常失去了自己的目标,除了为许多”应该”的标准去活,找不到自己活着的意义,这样的人生非常痛苦。
当一个人一直生长在一个不被看见的环境里,他就不得不用自我牺牲去换取被接纳,这样自主性发展就会被剥夺,所以长大之后,也很难不为了别人而活,因为自我意识一直没有机会获得发展。
而这种为别人而活,其实是隐藏着很多希望被他人接纳的需要在里面,并非是真的设身处地为他人考虑。这种用力的爱,其实是没有情感流动的,尽管他们非常想通过自我牺牲换回爱,却会让伴侣疏远,让孩子无法亲近。
所以,如果我们发现一个家庭里,总是充满着纷争和纠缠,比努力去指责、改变他人更重要的是,我们需要对自己和整个家庭系统多一些觉察。
唯有我们清楚地知道了自己在关系里所处的位置,有意识地开始自我成长,才能把自己从世代传承的痛苦中解放出来,开始营造属于自己的幸福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