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勇气》建立在一个最普通的信念之上:优秀教学不能降格为技术,优秀教学源自教师的自身认同和自身完善;《教育正悄悄发生一场革命》面对新一轮教育信息化的浪潮,我们是围观、等待、抵制,还是逐浪前行,甚至在浪尖上优雅起舞;《五维突破》 侧重于互联网+教育的深度融合,《深度思维》是透过复杂直抵本质的跨越式成长方法论,《岁月如歌》以深情优美的教育故事激发我们对从事职业的热爱……
如果说,以上书籍带给我们的是与时俱进的教育思想和受益匪浅的教学方法,那么,犀利幽默的《重新发现教师》则从一个全新的角度来诠释教师职业,在今天这个需要每一个个体昂首站立起来的时代,教师该有怎样的素质,才能把学生培养成“站立着的人”?
这是一本振聋发聩,让人不断反思的惊醒之书!
一、如果爱,请深爱
现在,有一些现象之所以改变不了,归根到底是教师心中对学生缺乏爱。
真正的爱是公爱,而不是“私己的爱”;
师爱是全爱,而不是“失衡的爱”;
师爱是博爱,而不是“偏袒的爱”;
师爱是纯爱,而不是“有偿的爱”;
我们面临着挑战:改造逼良为娼的评价制度,推崇自我实现的内在价值,培养热爱祖国的真挚情感,锤炼教书育人的过硬本领,淘汰缺乏素质的不合格者。
师爱是公爱,是作为社会代表者的教师的一种爱的责任。如果教师不愿意去承担这种责任,就很难持之以恒地去爱别人的孩子。
师爱不是失衡的爱,需要爱他的整个人;师爱不是偏袒的爱,教师的爱与学生的性别、成绩、个性、爱好、长相、家庭背景等无关;师爱不是有偿的爱,对孩子们的爱需要晶莹剔透,没有任何杂质。
很喜欢吴康宁老师犀利幽默的语言“那就让这些生来就不喜欢孩子的人、生来就极为内向木讷的人、生来就脾气暴躁的人继续在教师岗位上待着吧,你就让他们继续地不爱学生、继续地伤害学生、继续地阻碍学生的健康成长吧”。
教师职业是充满爱的教育。如果爱,请深爱;如果不爱,请离开。我们是一名在岗教师,唯有深爱教师职业,才能体会到人生的快乐和幸福,正如斯霞老师的墓志铭:“我为一辈子做小学教师感到自豪!”
我们可以说,我自豪,我幸福,我爱我的职业--人民教师。
二、站立起来,做真人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至改革开放前,忽视个人价值、藐视个人尊严、无视个人自由、贬视个人自由、去除个人特点、抹消个人风格;改革开放后,关注个人价值与尊严、重视个人自由与作用、认可个人特点与风格;教育的新目的是培养“站立的人”;教师要做自己思想的主人,要大胆地想、无畏地想、所言即所思、所说即所想。
教师,要做站立的人,做真人,才能拥有“自由”的快乐。
新时代的教师要站立起来,要有自己的思想。过去,教育界的情况是怎样的呢?学生跪在教师面前,教师跪在校长面前,校长跪在教育局局长面前,教育局局长跪在分管市长面前……当然,反过来的情况也有。
今天,和改革开放前的情况相比两者不能同日而语。但是,教师们不是昂首挺胸地站立着,而是跪着,跪着学习、跪着工作、跪着生活,在我们的生活中还较为普遍。
怎么做?如何改变现状?我想,还是要从思想上认识到“培养孩子们的站立意识,教师自身就应当成为一个站立的人”这句话的含义,践行“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这句话,做一个站立着的新时代教师。
三、介入治理,勇于承担
“介入”就一定要和“主动”联系起来,也就是说,“介入”是不管你让不让的,你同意也好,不同意也好,我都要表明自己的态度、发表自己的意见、干预整个过程。“介入”反映着个人的强烈意愿以及由此而主动采取行动的一种过程。
介入的人:主动介入治理、积极采取行动、建设性的生活、干预和建构、主人翁。
要成为单位的“介入型员工”、国家的“介入型公民”,有所关注,有所关切,有所担当。
我想,作为一个新时代的教师要有主人翁意识,做单位的“介入型”教师,不仅仅满足于当一头老黄牛、螺丝钉,也不会对单位“不在其位,不谋其政”,主动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做新型螺丝钉、老黄牛,主动关注国家命运,关注学校发展,做一名新时代的好老师。
四、育正人,学会恨
“育人”这个概念中的“人”,分别包含“真人、个人、善人、正人、能人”这五层含义。
真正有品质的教育不能不是担当的教育。
只强调爱的情感,回避恨的情感,这不是完整的情感教育,即便在小学阶段也不是。其实,爱和恨本来就是一对情感,是人类情感的不可缺少的两个组成部分。
我们的教育应当有一种结构,一种有张力的结构。只关注一点而忽略其他,只偏重一点而忽视其他,这种教育一定是片面的,这样的教育肯定是很难完成自己的神圣使命的。
在今天这个时代,“育人”这个概念中的“人”,我认为是正人,正人需要是“正派之人”。要做好这个底线,还需要“正义”,关心公共事务,厌恶丑陋,痛恨罪恶,敢于拍案而起,敢于挺身而出……
在培养正人和善人方面,还应该使学生学会一点“恨”的,因为一个有担当的正人和善人,怎么可能没有恨呢?
例如烈士陵园祭扫,我们对孩子们进行着爱的教育,因为爱,激发了我们对于敌人的仇恨……爱和恨是统一的,只是我们往往忽略了恨。
五、创新教育,需行动
我们的创新教育应当保护每一个学生作为活生生的人所具有的求新求异的天性,应当激发每一个学生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潜能,应当让每一个学生的学校生活和整个生命都充满活力,为每一个学生日后成为敢于探索、善于建构、享受人生、贡献社会的积极公民奠定必要的能力基础。
创新教育最根本、最人道并因此也是最崇高的使命,也就在于创设一种自由、平等、生动而丰富的发展环境,使得每一个学生的创新天性都能最大限度地展现出来,使得每一个学生的创新欲望都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从而使得每一个学生都能成为积极的公民。什么是积极的公民?积极的公民是敢于探索真理的公民,是勇于建构环境的公民,是乐于奉献社会的公民,是善于享受人生的公民。
陶行知--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
创新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促进所有学生积极主动地发展,根本价值在于为所有学生提供成长发展机遇,根本途径在于创设自由、平等、生动而丰富的学习与生活环境。
读《面向每一个学生的创新教育》,这上面书写着优胜劣汰的评价标准不可取、努力发现所有学生的潜能、让每个学生都充满创新活力、回到教育的原点……我认为最亮眼、也最要害的一句话是“促进学生自由、主动、充分、健康、高效的发展”。
教育应当让师生萌动着创新的欲望,让每一个人都充满创新的活力。
读完这节内容,我进一步坚定了创新之路。
因为我们已经走进了新时代,我们的教育理念、模式和方法不应该还一直停留在从前,每天重复着昨天的教学方法,日复一日……
六、包容的班级,一路欢歌
马卡连柯--“在集体中进行教育,利用集体进行教育”。班级存在的理由是提高教育教学活动的效率和为学生发展提供集体环境。
学生自由地发展需要包容的班级,办理规范约束任性言行、保护共同自由。包容的班级意味着宽松,并因此而产生灵动;包容的班级意味着轻松,并因此而行成多样;包容的班级意味着放松,并因此而带来快乐。
当一个学生以一种严肃的口吻斥责另一个学生,说他“不爱国”的时候,这在许多情况下其实就带有一种政治批判的味道,或者说一种近乎政治批判的色彩;当一个学生以一种厌恶的口吻评价另一个学生,说他“真不要脸”的时候,这其实就带有一种道德谴责的味道,或者说带有一种近乎道德谴责的色彩;当一个学生以一种不屑的口吻谈论另一个学生,说他“土里吧唧”的时候,这其实就带有一种文化歧视的味道,或者说带有一种近乎文化歧视的色彩。
所以说,自由的发展需要包容的班级。
我希望孩子们来自己制作班规,边“禁止、不能、不要、不……”为“我能、我可以、我愿意……”
希望孩子们身心舒展,轻松愉快一些,远离愁眉苦脸、有气无力、自我封闭,让教室里充满欢声笑语,孩子们在春日里拥有鲜活的身姿,个个精神焕发。
学生通过担任班干部,通过领导或管理班级事务,可以形成全局意识、整体意识、共赢意识,可以锻炼自己的策划能力、组织能力、协调能力。
班级本身就是一个小社会,尽管它是一个特殊的小社会,在班级这个小社会中发生的不平等也是一种社会的不平等。而这种小社会中的不平等,其实也是将来的成人大社会中的不平等的一种教育根源。
平等的班级有利于互动,并因此而促进沟通;平等的班级有利于互补,并因此而推动整合;平等的班级有利于互爱,并因此而实现和谐。
如果,在一个不平等的班级里,一些孩子长期处于“统治”地位,而一些孩子缺少话语权和展示的机会,时间久了,一些孩子自卑,也习惯了被领导的状态,也有一些孩子不满意长期处于被领导、被指挥、被要求的状态……在这样的不平等班集体里,表面上一团和谐,实际上却难以形成沟通、整合、和谐的局面,良好的班风更是难以形成。
学生担任班干部、参加领导或者管理班级事务,并不是一个教师的权利行使问题,而是学生的权利享有问题。
我不想在班集体中,肯定着一部分人,把机会赋予了一部分人,同时也在无形中否定着另一部分人的人,剥夺着他们的机会。
让所有的孩子参与课堂和班级管理工作中,是我的追求。
站在今天,把信息技术融入课堂,我们不仅仅是服务,而是创造。
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