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往往在生活中的小选择上比较有主张,比如买个衣服、选个汽车,但是做人生重大选择时,比如选城市、选工作、选结婚对象时,就完全蒙圈,只能随波逐流。
如何做决策?如何在关键时刻,最大可能的把控自己的命运?
决策与决定
决策和决定不一样,决定就是针对事情做个清晰的姿态,质量不保证。决策是“在一定信息和经验基础上,为了实现某一目标,有策略地做决定”。虽然这么简单的几句话,其实点出来决策和决定的几个要点。
一个好的决策,至少包括:
问题:我们为什么必须做决定?
目标:什么是最好的结果?
方案:有哪些可能的方案?
结果:这些方案各自可能有什么结果?
权衡:权衡,做出一个收益最大的决定。
决策是5个步骤连在一起的认知过程,决定则往往是在“好痛苦,要不要去做”之下的快速反应。
一个完整的决策包括了:“问题-目标-方案-结果-权衡” 的步骤,一下子理解不了也不用着急,我们会慢慢展开关于这些内容的详细解释。但是要记得: 大部分人的误区就是很少梳理目标、扩充方案和预计结果。所以,他们总做“艰难的决定”。
有限决策,用一句话概括就是—— 真实的生活中,人要做最满意的,而不是最完美的决定。
为什么要做最满意,而不是最完美的决定呢? 因为完全理性的假设,有两个坑:
人不可能完全理性,还有很多情感、直觉、时间压力等因素的影响。
人也不可能穷尽所有的方案和结果,很多时候只能靠预测,而预测不一定准。
很多人会一辈子这样纠结,一辈子都收集不完所有信息,而且等你收集完一半信息后,发现女神和另外一个比你差很多的人在一起了。等你做出完美决策,人家孩子都得上小学。
这种情况就叫做“分析瘫痪“( analysis paralysis ),也就是完美主义和选择恐惧症的人的坑——他们怕自己选错,以至于宁可不选。《决策的艺术》这本书里说:
“它表现为不知疲倦地收集各种有用无用的资料信息,总试图去寻找一个又一个的解决方案。同时,人们为了逃避做出决策,总是想象出更多分析工作来拖延时间,因为一旦作出决策就意味着接受了某些不愿接受的现实。”
更加有效的方式,是有限决策。他会考虑如何在有限资源:认知、时间、情绪资源下做最满意的决定。比如说你看完人家朋友圈,和几个朋友了解一下她,然后大概确定自己和对方都不会短期离开这个城市,就可以开始发动进攻——毕竟你只是约人吃饭,又不是约人结婚。在逐渐地滚动下,双方了解越来越多,最后做出是否在一起的满意决定。
反过来看,你可以理解为什么大学四年级是恋爱高发期—— 完美决策分子终于意识到,再不出手没戏了,他们从完美决策派转为有限决策派了。
英特尔总裁:安迪·格鲁夫(Andrew S·Grove)曾说,“路径选错了,你就会死亡。但是大多数公司的死亡,并不是由于选错路径,而是由于三心二意,在优柔寡断的决策过程中浪费了宝贵的资源,断送了自己的前途。所以,最危险的莫过于原地不动。 ”所以,我们一定要在做决策的时候,跳出一个“要做完美决策”的怨念,做一个当前资源下满意的决策就好。具体该怎么做呢 ?
问自己三个问题:
如果现在不采取行动,眼前这个方案什么时候会完全失效?
如果现在还不确定方案,是不是不管什么方案,都没法执行好了?
如果有更多的时间,你会有明显更好的方案吗?
对自己的实力你最了解了,如果再给你2周时间,你会有更好的方案吗?
如果继续犹豫下去,会影响其他重要决策吗?
人生总是一环连着一环的,如果这个决定不做,会带来其他的大问题吗?
当被困住时,问自己这三个问题,就可以迅速做出当前最满意的决断。
一切都是最好的选择。
一方面,看过去,那个时候你的认知、情绪、时间资源有限,那个选择不完美,却是你能做出最好的。
另一方面,看未来,其实你总是有机会根据自己的资源,在更恰当时间做更满意却不完美的判断,这是一种修炼。
人生就是从各种不完美的遗憾里,长出最满意的样子。
人们总是不愿意面对自己已经损失的东西,从而做出维持现状的错误决定。这个时候不妨想想:1、沉没成本效应:如果交易失败,在交易完成之前投入的成本,就会白白损失掉。于是在做决策时,会更多地考虑已经投入的成本。
2、鳄鱼法则:假定一只鳄鱼咬住你的脚,如果你用手去试图挣脱你的脚,鳄鱼便会同时咬住你的脚与手。你愈挣扎,就被咬的面积越大。所以,万一鳄鱼咬住你的脚,你唯一的机会就是牺牲一只脚。简单来说,就是懂得止损。
这就是丰子恺说的,不畏将来,不念过往。假设每一天都是重新开始。
我们常常会有一个错误概念,我们花出去的时间、耗费的精力、花费的金钱,就只是花掉了,并没有回报。但其实我们花出去的时间、精力、注意力等,在某种意义上来说都是一种投资,并不是简单的花掉。我们要用一种投资人的心态看自己的人生。而投资行为最核心的特点,就是需要取得回报,最好是高额度的回报。
为了获得最好的回报,我们先来了解一个话题, 每个人都需要理解的三品:必需品、奢侈品和投资品。
必需品:就是满足基础需求,衣食住行,不用会死的东西。比如大米油盐衣服,还有wifi。
奢侈品:是非生存发展性需求的商品,经常满足审美、自我表达的需求。这个奢侈品的定义很宽泛,不是说豪车包包是奢侈品,比如我昨天买了一本70多元的设计书《干净的错误》。这本书对于我的生存发展都没有什么关系,只是我的个人喜好罢了。这也算奢侈品。
投资品:还有一个使用资源的地方,叫做投资品。投资不是为了满足当下什么需求,而是为了在未来产生更多的资本,满足未来的需求。
必需品、奢侈品、投资品是人生重要三品。左宗棠书房有一副对联,上联是“发上等愿,结中等缘,享下等福”。我觉得有点这个意思: 投资要看高远、奢侈要适中、必需品要有享福的心态,吃个馒头也快乐得要死,这种人就有能力搞别的。
每个人都需要这三个品。缺了必需品,根本活不下去,毕不了业。缺了投资品,大学倒是爽了,毕业就苦了;缺了奢侈品,是个毫无个性的苦行僧,要正确地浪费点儿生命才好。
总之,要记得奢侈品的原则,要追逐大众名牌,不如打造个人品位。最牛x奢侈品不是LV,而是做自己。在投资品和奢侈品上,有两个极端都是坑。
1. 青春就是用来挥霍的。听上去很牛x,但是不尽然啊……因为青年、中年、老年都要挥霍!所以青春还是要有一部分用来投资的,最牛x的青春饭,是吃一辈子的青春饭。
2. 青春就是用来奋斗的。听上去也很牛x,但是中年、老年就不奋斗了吗?每个阶段都要奋斗,如果只奋斗不享受,人生就是个无尽头,不会胜出的游戏,这样的人生不过也罢。而且投资最关键的是花时间选品,不是找一个大神的承诺或者名人故事,然后自己往里冲。
最后,必要的时间管理、效能管理一定要学。
今日感悟:
1.更好的利用有限决策。不禁让我想起了是留校还是继续往前走的问题。最后从心出发,选择留校。也许不是最完美的但是却是最满意的答案。这也是我纠结了半年最终的结果。用心去体验这些经历之后,再上升到理论就更容易理解了。更为重要的是,中间有几个年长的一些老师,他们用他们人生的智慧给予我指导。在做有限决策的时候起了关键性的作用。另外一个案例是孩子要进北京市里上学还是在区里上学。几位高人谈话之后觉得必须让孩子走出去。思维的认知,刷新了思维的升级,为孩子提供了不同的解决方案,更重要的是产生了不同的结果。非常开心的是孩子取得了优异的成绩。找到了他非常喜欢的老师。
2.关于奋斗的问题。不只是在年轻的时候,在中年甚至在老年都应该去坚决去奋斗下去。在中年去奋斗,给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言传身教。在别人督促孩子去努力学习时,而我没有更多的废话,我用我自己的行动,在向孩子证明,我很努力的认真的在生活。别人再督促孩子,并且抱怨孩子不学习的时候,而我一直在让孩子适时的放下课本,多去外面走一走。我相信家长的身教重于言教。
另外在年老的时候,我们真的就放弃奋斗了吗?国画大师们仍然在80岁的高龄的时候仍然在全天作画,理工大的老恩师依然写书著说写到凌晨2:00,一个个鲜活的例子时刻在提醒着我,人生每时每刻都要去奋斗,去争取,去遇见更美好的自己!
3.关于沉没成本和止损的问题,会影响到我们生活中的方方面面。这使得平时犹豫不决,经常纠结的人,这是一个非常好的方法。作为教师,不仅自己要学习,同时要把这一个心理学概念,交给自己的孩子。及时止损,积极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
今天内容说的很多,但是真的很扎心 !刻苦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