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之前说过:孩子身上出现的问题,往往都是问题发生了才会被发现。但是当您发现的时候,孩子或许突然变得陌生,不再亲近;或者发生叛逆,让您束手无策;更有甚者突然做出一些偏激的行为,让您后悔莫及。新闻网络中的幼童事件和儿童事故层出不穷,这让我们担心忧虑的同时,是否也应该反思“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孩子的成长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偏离轨道?又是什么时候量变转换成质变?孩子心理教育的最佳时点究竟是在什么时期?
1、三岁前,请亲自教他、疼他、爱他
《蜗居》是好多年前的一部大型生活剧,大学名校毕业的海萍,不甘心在家乡小地方生活工作,于是选择了大城市奋斗。但无奈工资一直追不上房价上涨的速度,一直攒钱,却一直买不起房。本来打算生孩子之前买房安顿下来,但后来宝宝都出生了,房子还是没有着落。无奈之下海萍的爸妈把孩子带回老家养,小两口继续奋斗,准备买房子。每年回家看孩子两次,每周给孩子打个电话。那一次海萍回家,一心想见自己的宝贝女儿,可是孩子一直不愿意跟她亲近。孩子会完整的说话了,但是跟自己没有任何关系,都是爸妈教的,叫“姥姥”叫的最多、最准确,说梦话的时候也是叫“姥姥”。孩子也不愿意跟妈妈睡,晚上闻着姥姥的味,就过去找姥姥睡了。
海萍受了刺激决定买房,她下面的一段话,道出了当妈的伟大,同时也说尽了蜗居的无奈。“说怀孕十个月,头三个月吐啊吐,一口吃不下,后三个月吃啊吃……我受了两茬罪,自然生,也疼了。喂奶得乳腺炎,肿得两个胳膊都放不下来,当时恨不得,把乳房都割了。你说自从有了孩子以后,我买过一件衣服吗?到头来她和我不亲!我不要!我不要这样的生活!我要在她没有完全懂事之前,我要亲自教她、疼她、爱她,最最爱她的人,是我!”
发展心理学认为,0-3岁的孩子,其快乐、健康和满足基本上来自母亲,其存在感、安全感和幸福感均依赖以母亲为中心的家庭。在这一阶段,父母的教养方式直接决定着孩子是否拥有安全感、信任感、自控性和主动性,为人生的发展奠定及其重要的基础。
心理学家曾做过一个有趣的实验:
将一个出生不久的小猩猩放入一个大房间,房间内有两个铁架子,一个是光秃秃、没有任何装饰物;另一个铁架上缠满了绒布,形似一只母猩猩,地上还有吃的、玩的物品。
然后,观察小猩猩是吃?是玩?还是要母猩猩?结果发现,小猩猩面对陌生的房间恐惧地叫几声,然后就爬上模拟的母猩猩架上,紧紧地抱住。
只有在饿的时候,它才下来,吃点东西后又会迅速爬上去、爬到紧紧抱住那只毛绒绒的母猩猩。
这一实验证明:幼小的动物虽然需要食物,但随后的需要就是对抚养者的依恋,后一种需要超过玩具的吸引。
心理学研究发现,若是人在生命早期长期没有得到这种依恋的满足,就容易产生不满足感、从而产生烦躁、敏感、神经质等性格障碍。孩子在一岁内,每当熟悉的面孔出现,再受到熟悉的抚养人的拥抱、爱抚,烦躁的婴儿可以立即安静下来;这种依恋和安全感经常得到满足,婴儿就会出现愉快、轻松的感受,相反,婴儿就会出现烦躁不安的现象。
鉴此,需要所有的父母明白:在准备怀孕、准备养育孩子时,一定要做好思想准备,在孩子出生后的第一年不管如何辛苦,一定要自己带孩子!不要让孩子离开你,尤其是初生的第一年!对于3岁以内的婴幼儿,孩子处于依恋期,这段时间里,最需要的就是父母的陪伴,请亲自教他、疼他、爱他。当然,在孩子12岁之前,依恋现象都会一直存在,依恋现象与年龄成反比,年龄越小越重要。如果此时的您亟需挣钱,如果您事业太重要,如果您没有时间亲自哺育教养,那暂时是不适合要孩子的。
2、很多心理问题,都源于12岁前父母对孩子的教养方式
心理抚养的第一步是情感抚养,但即使是有了全身心的投入和24小时的陪伴,令许多家长困惑的是:当他们用全部的情感和心血培养起来的孩子,却依然会在某一天突然让父母觉得那么陌生,那么敌对,那么叛逆……这个时间段,就是我们父母最害怕的青春期。
然而,随着社会的进步发展,我们也会发现青春期提前了许多。孩子早期表现出任性的时间,一般会在3-5岁,我们暂时把这段时期称为“前青春期”。如果您若等孩子6-14岁的青春期,才开始有准备意识和采取行为,那您和青春期孩子斗智斗勇的成本和效果也将事倍功半,追悔莫及。
在3岁之前,孩子的哭声一般是他身体痛苦的感受表达,所以哭声是一种求助信号,是向父母表达希望帮助他解除痛苦。但到3岁之后,孩子的哭声有时不再是身体痛苦,而是一种意愿表达。这个时候的孩子,已经基本具备独立行走和言语表达的能力,他可以用肢体动作、用语气词汇来表达自己的情绪意愿与生活需求(注意,这里是生活需求,而不仅仅局限在生存需求)。
于是,你带孩子去朋友家,他会看到别人家的好玩具不肯撒手要带回家;你带他去商场,他会看见一个玩具非要得到就哭闹打滚……那么,这个时候父母要做什么?父母需要用合适的方式对孩子说“不”。
这时候的孩子,有表达需求的意愿,但没有判断需求是否合理的能力。父母此时就需要去判断,这个需求是否一定要满足,这个需求是否马上就要被满足。如果理智告诉您,不,那么也请用合适的方式对孩子说“不”。那什么又是合适的方式?
首先,请用孩子的语言告诉孩子为什么“不”,请不要强硬拒绝甚至去吼孩子。蹲下来,心平气和地告诉孩子:“宝贝,这个玩具又好看又好玩,如果妈妈是你,我也想要这个玩具。但是,我们家里还有其他玩具吖,如果你得到新的玩具,就不会喜欢家里的玩具了,那你也一定希望妈妈只喜欢家里的你,而不是见到一个新的小朋友就喜欢一个新的小朋友吧?”这时候,孩子通常是会听进去父母的话,即使不能马上停止哭闹,也是会起到一定的安抚效果,并且在潜移默化中,他还会学习你心平气和的沟通方式,避免“以暴制暴”的恶性循环。
其次,说“不”的时候请注意场合,不要让孩子在众人面前、或在其他亲属前面被你拒绝。无论孩子是在哪里与你对峙、与你大闹,你都不要心急,要把孩子带回家,最好选择在一个没有危险的房间里,让孩子单独面对你,此时的他会感受一种情境压力,也不会受到其他声音的干扰,然后,很认真很正式地告诉他“你今天这样是不对的!下次不许如此!”
当你完成了以上两个步骤后,如果孩子还是在哭闹打滚,这时候别忘记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不妥协!这里说的不妥协,不是教您做一个狠心的父母,而是“父母之爱子,为之计深远。”这时一不要打他,二不要骂他,三不要走开,四不要再讲大道理。你只需要坐在他的面前,看着他哭闹打滚,开始时他也许会伤心、会气愤,还会很委屈,但是没有关系,因为他现在全部的反抗本事就是哭闹打滚,且以一个孩子的体力和精力而言,通常哭闹打滚也不会持续很长时间。但你这一时间的“坚持”却向他展示了你的态度和底线,如此两三次后他不会再如此辛苦地与你哭闹,因为他已经知道你的态度和底线。然后你再进行疏导性教育,恩威并施,让他知道,父母爱他,但父母不溺爱不迁就——这种“较量”最早越好,对你对他都好。
中国古代有句谚语:“三岁看小,七岁看老。”前者所说的是孩子的秉性特点,指的是孩子的气质特点,属于先天因素。后者所说的是孩子的个性作用,指的是孩子的性格影响,属于后天因素。从3岁孩子的脾气秉性,可以预测他成年、中年,乃至老年时的基本心理和行为特征,所以父母们一定要有意识:3岁的孩子,从心理发展角度,已经不能再当成是生理成长中3岁孩子,此时需要开始格外关注孩子的性情培养和行为引导。孩子的性情和行为主要是来自于对父母的模仿学习,以及感知父母对他的态度和反应,只要你是爱他的,他总有一天会明白,而这个明白的时间,远比我们以为的更早,超越期待。
3、3岁以前和12岁以后的孩子不能打
针对上面标题这句话,有的家长表示不能认同,因为中国自古就有“棍棒之下出孝子”的“传统文化”,但这句话从科学角度确有一定依据。孩子3岁启蒙,6岁开智,9岁定性,12岁有自尊和人格。3-12岁这段时间家长是孩子最好的导师,孩子一生良好的生活习惯、学习习惯和人格品质都在这段时期形成。
科学研究发现,12岁以前的孩子,其心理具有极大的可塑性。12岁以后,孩子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已经形成,改起来就比较困难了。当然,这也不是铁板钉钉,困难非不可为之。行为习惯的矫正是一个比较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爱心、耐心和科学的方法,而棍棒之类简单粗暴不建议运用,任何简单粗暴的功利行为,都会让结果与教育的初衷相背离。
那我们先来看看12岁以后的孩子会出现哪些行为问题或心理问题:逃学、撒谎、网瘾、顶撞父母、离家出走、动辄自杀、还有打架伤害、参与抢劫等,“发病期”多在12岁前后至18岁前后。此时的孩子反抗本事不再只是唯一的哭闹打滚,他们接触这个世界的速度和宽度,远比你想象得更快、更大。这是一个多元的世界,但对于孩子则是一把双刃剑,此时的他们既不具备自我保护的意识,也不具备自我保护的能力。
然而究其根本,青春期和青春后期出现的大部分行为问题或心理问题,成因依然要追溯在前两个时期——孩子心理教育的最佳时点。而关于青春期问题,这将是相关“矫正”的范畴,我们之后再聊。
孩子成长不可逆,最关键的就是前几年,请抓住孩子心理教育的最佳时点,这将关系到孩子和您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