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要会听,孩子才肯说

许多人在育儿方面会遇到不同的问题,这些问题也许让你感到头疼、焦虑,比如:孩子早恋、叛逆、厌学、沉迷游戏、考前焦虑等等。清心渡金牌心理咨询导师张老师,每天带你了解一点育儿小知识。

80 /20:对话黄金法则

在夫妻相处的时候,我们经常会发现,当女性需要倾诉的时候,她选择的对象往往不是与自己朝夕相处的丈夫,而是自己的“闺密”。产生这个问题的原因是男女之间对话的目的不同。男性通常是为了解决问题而对话,在没有找到合适的解决办法之前,他们不会轻易开口;但是女性不同,她们是为了表达自已当前的感受オ说话的,希望得到的是谈话对象在感情上的认同。

比如,妻子对丈夫说:“我今天心情不太好………”丈夫第一个反应一定是:“怎么了?需要我帮你做点什么吗?”其实这时候妻子只是需要丈夫安慰自已一下,但是丈夫的反应显然不是自己需要的,所以妻子就会重复这些话,丈夫最终会忍无可忍:“你到底要我怎么办?”于是矛盾就产生了,因为丈夫的脑子里想的始终是“我必须提出一个解决方案”。

这种现象也会发生在孩子与父母之间的对话中。有时候孩子只是想表达一下自己的情绪,但是父母却误以为孩子在向自己咨询“解决问题的方法”。

上三年级的小敏就说过这样一件事:

有一个周末,我正坐在家里看电视,忽然之间感到很无聊,于是就伸了个懒腰说:“啊!好无聊啊!”没想到这时候本来在做饭的妈妈冲了出来,对我说:“无聊就出去玩玩儿!要不就去看看书吧!作业做完了没有啊,没做完作业的话哪有时间无聊?”我当时听了特别生气,我的感觉糟糕透了!我只不过说了一句话,只是想关了电视去找点别的事情做。没想到就被妈妈劈头盖脸地批评了一番我以后再也不跟妈妈说这些了!

其实这时候的小敏就像是夫妻关系中的妻子一样,她只是想表达自己的感受,并期望得到妈妈的认同,她并不需要妈妈的主意或批评。

父母与孩子沟通时的对话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试图理解孩子情绪的对话”;另一类是“传递价值观的对话”。所谓“试图理解孩子情绪”的对话,就是从孩子的角度出发,用孩子的眼光看世界。当小敏说“无聊”的时候,如果妈妈这样说“你是因为没有人陪你玩儿才无聊的吗”或者“是不是电视节目太无聊了",这样就不会引起孩子的反感。因为孩子通过这些对话清楚地感受到了父母为了理解自己所做出的努力。这样说完之后,不管父母再提出什么样的建议,孩子都会努力去接受或者尝试,因为他知道这个建议是爸爸妈妈站在自已的角度提出来的。

而“传递价值观的对话”是从父母的角度出发,把想法单方面传递给孩子的对话,它是为了达到教育孩子的目的而发起的对话。指出孩子的错误行为,并且向正确方向引导孩子的对话都是典型的“传递价值观的对话”,比如“你一定要认真听讲”“回家之后必须先完成作业”等。

看到这里,有些家长可能会想,既然孩子不喜欢“传递价值观的对话”,那我们就只进行“试图理解孩子情绪的对话”好了。这种想法是不正确的,因为亲子之间的相处毕竟不是夫妻间的相处,孩子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尚未完全形成,如果这时候只是单纯地进行“试图理解孩子情绪”的对话,孩子很容易误入歧途。

“试图理解孩子情绪的对话”和“传递价值观的对话”不能独立存在。父母在与孩子对话的时候,一方面要关注孩子的心情,另一方面也要把正确的价值观传递给孩子。现实生活中更多的父母倾向于只传递价值观,他们认为,这些才是真正为了孩子的将来好,其他的都是次要的。如果父母只关注“传递价值观的对话”,孩子就会不自觉地对父母的话产生抵触情绪,因为在传递价值观的对话中,父母难免会批评和指责孩子,孩子的自信心就会受到打击,时间长了,他就会逐渐远离不承认自己能力的父母。所以,“试图理解孩子情绪的对话”和“传递价值观的对话”必须取得平衡,那么这两种对话如何才能平衡呢?

这就需要父母掌握和孩子对话的技巧,那就是著名的80/20法则。80/20法则原本是经济学中的一个公式,意思是说如果抓住了事情的关键,那么只要付出20%的努力,就可以取得80%的成效。因此在与孩子的十句对话中,至少有八句应该是关心、理解和赞同孩子情绪的对话,而剩下的两句可以是传递父母价值观的对话,这样孩子就能自然地接受父母的教育而不会产生逆反心理。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