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设计师山本耀司曾说过这样一段话,“自己”这个东西是看不见的,撞上一些别的什么,反弹回来,才会了解“自己”,所以,跟很强的东西、可怕的东西、水准很高的东西相碰撞,然后才知道“自己”是什么,这才是自我。
最近跟几个关系好的同事一起做项目,工作过程中有很多需要协同的地方。偶然聊起了她们对我的印象,以及最近接触的感受。突然发现,原来自己在他人眼中的形象原来是这样的。
平常笑起来很甜,但心情不好时会紧皱眉头,工作时焦躁感很强,有时说话语气比较冲,缺乏耐心。
喜欢按规则办事,有时不够灵活。细心谨慎,但是会浪费很多时间在一些不必要的细节上。
不擅长拒绝别人,如果对方有需要支持的工作,会优先解决他人的问题,再继续自己的工作。工作效率低,经常加班。
性格优柔寡断,容易纠结。适合跟一个能拿大方向的人一起共事或生活。
报了各种课程,喜欢学习,除了工作和学习,少了生活。
......
当然除了这些,最近也有收到一些正面反馈。
上级说我这半年成长很快,适合做运营。同事也很认可我的拼劲和耐性。
但自己更易想到“不足”之处,有些忽略了自己的闪光点。甚至还反思自己,是不是要做些改善动作。
在《无声告白》的书中,写着这样一句话:
“我们终其一生,就是要摆脱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
借助他人,我们可以看到那个看不见的“自己”。但真正成为自己,首先是要先接纳不完美的自己,接着才能完善自己,提升自己,突破自己,改变自己,最终成就自己,走向幸福。
不管世界多么繁杂,人心多么浮躁,爱自己,才是成年人最高级的自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