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沁蓝
之前听过一个领导讲关于工作中不同平面的理论,当时不觉得有什么,但经历过很多工作误解之后,突然对这个理论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在工作中,一般人能够看到的都是最容易看到的平面,就像海平面一样,一眼就可以看到,但海底之下究竟藏着多少秘密,却鲜为人知。
我常常想
为什么我们争来争去都没有结果时,领导一两句话就拨云见月,让大家豁然开朗;
为什么我们讨论了大半天,以为成绩斐然时,领导一针见血就指出我们根本就没有想到过的问题,让大家面面相觑。
这其实是一种降维打击,就像《三体》中所说的那样,水滴子的攻击力让人类毫无招架之力;领导的视野也是如此,就像站在高楼上对我们的争论不休看得一清二楚。
有次,我们一帮人在热火朝天地讨论一个村的实用性详细规划,在领导没来之前,我们所有人都在自己的领域内对规划发表了很多见解,自以为对这个工作讨论得非常充分,把所有需要争取领导支持和关注的重点一一罗列,似乎对接下来的汇报胸有成竹。
但领导来了以后只一句话,就让我们瞠目结舌:
“为什么一定要在这个框框里讨论,你们刚才说的所有约束性指标都可以从其他村划拨过来”
是啊,一句话点醒所有人,我们为什么要把自己的思维框死在别人做的框框里,既然是规划设计,就是可以调整的,既然是重新分配蛋糕,就必须全力争取有利的条件。
为什么我们只是就事论事,不会跳出这个村,从全镇、全县的角度去思考,原来所有约束性指标都是可以调剂的。
我们刚才讨论了半天,原来都是瞎折腾。
我们刚才提出的问题,原来都不是问题。
既然这个村是重中之重,我们当然可以争取把其他村的指标调剂过来。
而从一开始,我们所有人都没有想过还可以推翻这个规划设计,都只是在既定的方案里讨论,如何优化。
换而言之,我们都被这个既定的规划草案牵着鼻子走,我们都处于一个平面里,所以不能跳出来看,因此忽略了最重要的因素。
然而,为什么领导一眼就看到我们看不到的呢?
我们想的是村民集居点该放在这里还是那里?
领导想的是如何说服上级让更多的用地指标倾斜,让集居点能够有长远的发展潜力?
我们想的是哪里最适合开垦成为新耕地,达到占补平衡?
领导想的是,为什么要占补平衡,我们应该要说服上级从其他位置更差的村调剂指标过来。
为什么领导的想法和我们的完全不一样呢?
因为,他的思维层次和我们不同,不同的平面当然会看到不同的风景,不同的思维层次也就注定了不一样的结局。
所以,领导一出口,就有一种被“降维打击”的感觉。
扎心了!
就好像我们之前所有的努力都是在浪费时间或者说白费力气。
而领导在一开始就跳出了设定好的框框,非常清楚这一次规划最重要的是什么?
我们这个村能够通过未来五年的规划得到哪些好处,要达到什么目的,尤其是在最核心的用地指标方面。
但领导又不是一厢情愿的自以为是,不是说这个东西我要,上面就一定会给我,而是我要提出充分的理由来说服,必须要支持,也值得来支持。
比如说村民集居点,为什么要建在这里?为什么需要这么多用地指标?
领导会从全局来思考,会提出不可辩驳的理由和美好的前景来说明,一切都是值得的,这就像面试一样,没有标准答案,但要能够说服面试官,让人信服。
他说如果从产业发展的角度出发,这个村要进行产业调整,把一部分村民搬出来安置在这个集居点,假设目前的面积可以安置100户左右,用地指标需要50亩,但未来可以换得1000亩用地。
这就是一种交换,我们用现在的50亩“现金”,来换取未来1000亩的效益,我们收获了目前想要的,上级决策层看到了未来可获益的。
这就像是企业家思维一样,在创业的初期,资金短缺不要紧,可以给员工许下未来期权的激励,但最开始并不是所有人都会如此想。
只有站在更高平面的企业家们,才会想出各种招数来解决一般人解决不了的问题。
关键就在于,他们在更高平面上,看到了我们看不到的未来。
有的人特别适合在一个水平线上把事情做好,但这样的人永远只能是个跟班。
真正优秀的领导能够做到跳出固化的层次,看到未来想要的目标,并坚持到底。
不管遇到多大的困难,不管合作方如何寸步不让,不管上级如何加压不公,优秀的领导都不会被别人设定好的思维牵着走。
只有跳出对手的平面和层次,我们才能够看到更远的风景,才能够清晰地明白我们的长远目标和目前的事情之间有何关联,才能够知道当下应该做出怎样的决策和部署。
还有一次单位在讨论扶贫资金的安排,当领导问我意见的时候,因为精心准备我讲了很多自己认为不科学不合理的地方,以为肯定会得到领导的表扬。
然而...
等领导一开口,我就觉得自己弱爆了。
因为我发现我只会就事论事,只能针对方案里存在的缺陷来提出建议。
但是我忘了,这个方案也是人做的,如果方案本身就不正确呢?
但领导想的从来不是这个方案正不正确?完不完美?
而是:
我们究竟要做什么?
贫困户是什么心理,扶贫企业是什么心理,我们应该怎样做才能提升双方的好感和满意度?
方案提出者是什么心理,他们想要达到什么目的,这其中有没有徇私的意图?
发言者是什么心理,他们为什么同意或者不同意,这背后的动机是什么?
差异是如此明显,普通员工和领导所想的从来不在一个水平面上,有时真的像“对牛弹琴”一样。
优秀的领导站在不同的平面,看到的是多维的、复杂的、系列的问题,能够用联系的眼光来看待看似没有联系的问题,从而得出比较全面综合的分析,做出更科学的决策。
比如针对扶贫企业的问题,领导的看法就和我们所有人不一样。
我们都认为如果政府不硬性要求,这些企业是不愿意去帮助贫困户的。
因为,这样的合作方并不是最优选择,这样的农产品也不是标准化的产品,企业必然会不愿意。
但领导看到的和我们不同,他说这对企业是非常有吸引力的,不需要强制也会有很多企业愿意。
这个想法,让我们大跌眼镜。
但结果呢?
确如领导所说的那样。
因为还有很多中小企业需要政府的扶持,需要打开销路,需要资金补贴等。
而这些企业都愿意与政府合作,搭上扶贫的快车,结果都有了更好的发展。
他们看中的,从来不是简单的经济收入,还有很多因素更有吸引力。
我想起之前经历过的座谈会,大家提建议的时候,前面几个说的都是大家能够想到的,所以越到后面越难说的,因为你想说的都被别人说完了。
这是因为大家都处在同一水平层面上,能够想到的都差不多。
而真正优秀的领导,他往往能看到社会现象背后更深刻的根源,提出更有层次的建议,解决一些根本性问题。
锻炼这种思维,让自己多从不同的平面、不同的层次去看待同一问题,得出多种答案,然后在实践中去判断和对比。
当然,这是一种慢思维,只有慢工才能出细活,但长期这样锻炼,终能成为一种习惯,让我们看到别人看不到的风景,解决别人都解决不了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