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管教?管教定义是什么?管教和惩罚一样吗?
管教,来源于拉丁文,他这个意思,是真理和原则的追随者,我是受尊敬的领导人,孩子们如果要成为真理和原则的追随者,那他们的目的必须来源于内在的自我控制,就是说他们必须学会自律。
而不论惩罚呀还是奖赏,这些都是来自外在的控制。
里面说到大人与孩子之间主要的互动方式有三种,一种是严厉,还有一种是娇纵,还有一种就是以正面管教的方式。
那严厉的互动方式是什么样的呢?
是有规矩,但没有自由,孩子没有选择,我想让你怎么做你就得怎么做。例如,这是你必须遵守的规则,你违反规则就会得到惩罚,那孩子在这过程中是不参与决策过程的。
骄纵型的大人与孩子的互动方式是是没有限制,孩子有自由但没有规矩,就是无限制的选择,你想怎么做,就这么做。我们没有规则,我相信我们会爱对方,并且会幸福,我相信你以后会选择自己的规则。
正面管教的方式,和善而与坚定并行,有规矩,有自由,有限制的选择,在尊重别人的前提下,孩子可以作出选择。例如,与孩子一起制定对双方都有利的规则,在遇到问题时,一起做对大家都有益的解决方案,当大人必须独自做出决断的时候,大人会坚定而和善,维护孩子的尊严给予孩子尊重。
发现现在有很多孩子存在的问题,已经不仅仅是语言学习上的问题,这些问题积存已久,积于孩子内心,他们不理解这种感受,却会成为潜意识支配他们的行动。逐渐成为psychology,或是环境或是mental带来的问题。
正面管教里面有一个案例,来对比体现严厉性,骄纵型和正面管教这三种方式的截然不同。
第1个举例,这个三岁孩子,在严厉型的家庭里吃早餐的案例。首先妈妈说服,第2步,菜做的可口,可孩子还是依旧说难吃,不吃。第3步,妈妈给孩子上了一课,讲道理,第4步妈妈被激怒,唯一的办法是要为他的不服从教训他,打了的孩子,孩子因此只能饿肚子。接下来妈妈会感觉愧疚,自责,担心孩子饿坏了。孩子到家之后大喊,妈妈我肚子饿坏了。然后这位母亲开始了说教,我早就告诉你…孩子茫然,无奈的等着唠叨完说教。妈妈给了他一些饼干,打发他再出去玩儿,为了弥补早餐的营养缺失,那么又进厨房开始捣鼓猪肝和西兰花,这回咱们猜一猜他的午餐会是怎么样?
要转换一下场景,这个孩子出现在一个娇纵型家里。妈妈会问孩子,你今天想吃点什么?这个孩子娇惯,成为了一个货真价实的宝贝,然后来操纵他的妈妈,不断的提要求。要吃这,要吃那,这个不吃,那个不吃,把他妈妈折腾的团团转。
例如生活里,有些妈妈对自己的孩子一点办法都没有。
还有一位妈妈说,他的孩子除了杂薯片之外什么都不吃。要问孩子哪来这么多的炸薯片?妈妈说,他不吃其他东西,我只好买给他,这么孩子就是被这样养成了小霸王。他们只有觉得指使别人满足他们的需要,才会感到自己的重要性。
还有一些孩子靠周围的赞美,或比别人获得更高的分数而达到满足自己的需要,才会感到自己的重要性。
那再看看在正面管教的家庭里是什么样的?
有一个特点,在早餐开始之前就有两个非常明显的不同,首先孩子自己穿好衣服,收拾好床,然后来到厨房。孩子会帮着做些日常家务,摆碗筷,炒鸡蛋等等。今天的早餐呢,妈妈给孩子一个有限制的选择,你是要这个还是要那个?孩子首先做出了选择,选择早餐之后尝了一口之后,孩子觉得不喜欢吃。妈妈没有说教,没有说服,没有讲案例如何如何,没有再妥协去被操纵想其他做好吃的办法,也没有打孩子,只是让孩子体验他的选择所带来的后果只是表达了自己的无能为力。妈妈刚采用这种办法,孩子会试图让妈妈感到内疚,他首先回来告诉妈妈她饿坏了。那么正面管教的妈妈,他会采用哪种方式来回答呢?妈妈以尊重的口吻告诉孩子,同理心对待孩子,我想你肯定饿坏了。而不是那一套说教,反而是安慰,告诉孩子我相信你会挺到中午的。
让孩子们习惯于成年人惯有的回应,当大人改变惯有方式的时候,孩子们可能会以更糟糕的行为来试图得到他们所习惯的回应,这种就是踹饮料自动售货机效应,当我们把钱塞进去,而饮料不出来时,我们就会又踢又打的,希望机器能像我们所期待那样把饮料送出来。
问题的症结是什么呢?
严厉性的问题在于不良行为虽然一遭到惩罚就会立即停止,但不久就会再出现,而且是一而再再而三的出现。那正面管教的方法,孩子的不良行为也许会加剧,但是通过观察孩子再次出现不良行为之前会有一段平缓期,当一个孩子体验到自己的操纵策略不起作用之后,他可能会再次试探,那只是为了确认一下是否真的不管用了,一定要坚持不懈的使用正确的方法,孩子的不良行为的强度将会逐渐减弱,不然行为再次出现之前的平缓期也会越来越长。
当大人在尊重和维护孩子的时候,并且带态度坚定的时候,孩子很聪明,很快就会明白他们的不好的行为,不会得到自己想要的结果,这样就会激励他们在保持自尊的情况下改变自己的行为。通过正面管教带来的短暂不良行为的家具,嗯,对比严厉型管交所带来无休止的恶劣的亲子关系,那其实不算什么的。当孩子发脾气的时候,妈妈也可以用一个方法,是什么方法呢?冷静期的方法。或是我要抱抱法。如果孩子足够大,可以参与解决问题,两人可以一起为问题找到一个解决办法,那对于低龄孩子,只需让其感觉好起来转移一下注意力,就足以改变孩子的行为了。
如果一味娇纵孩子,孩子会觉得这个世界都欠他的,他们从小就要用自己的全部精力和智力,去操纵和烦扰大人满足他们的每个愿望,他们也会用更多的时间来来想办法逃避责任,而不是培养自己独立和能力。
严厉和大吼,惩罚,在短期内可能会带来效果,可以立即制止不良行为,这一点惩罚确实很有用。但会带来长期的影响。
惩罚造成的4个R,resentment愤恨。revenge报复,rebellion反叛,退缩retreat,偷偷秘密或是自卑。
孩子不会轻轻意识到自己在惩罚时心里所做出来的决定,但他们未来的行为就建立在一些潜意识之上。
如果认定要让孩子做得更好,首先让他感觉更糟,这个方法行的通吗?回忆一下自己。那当你被羞辱会被不公平对待的时候,你有合作的意愿了吗?如果别人想让你感受到感到难受,来激励你做的更好的事情,更好的情景,你的感受是什么?又是怎么想别人的,你将来想怎么做?你感觉自己受到做的更好的激励了吗?如果是的话,这种激励让你感觉好吗?是否建立在你对自己或他人负面情绪上的,有没有想要放弃努力会掩盖错误,免得将来再受侮辱,有没有想舍弃自我去讨好别人。
在受罚时所产生的这种感觉和潜意识中的决定,孩子们一定不可能形成积极的人格。
我的班里有一个男孩子,因为各种原因姥姥成为了主要负责人,每次来上课,都是姥姥开车接送,虽然每次妈妈也有来,但是基本不管也管不了孩子。这个孩子非常好动和淘气,爱跑几乎停不下来,毫无规则感,姥姥比较严厉,在一起的管教方式基本靠吼,也会责辱,典型的控制型家庭。
孩子现在心态愤恨,报复,反叛,就喜欢对着干。跟姥姥说,你等我长大的,看我怎么收拾你。姥姥说到这,都会忍不住流眼泪。所以方法一定要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