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看历史,经常可以看到有个因果律,如清朝,孤儿寡妇率领三百万人,入了中原,统治了四万万人 ,最后清朝完了,又仍然是孤儿寡妇,夹了一个皮包,回到关外去了,一部历史,怎么样开始,就是怎么样结束,好像呆板的,古今中外的历史,也几乎是跟着循环往复的因果律在演变。
清朝孤儿寡妇入关以后,顺治很年轻就死掉了,不过这是清朝一个大疑案,有一说顺治没有死,出家去了,这是清人历史上不能解决的 几大疑案之一。接着康熙以八岁的小孩当皇帝,到十四岁,正是亲政,老实讲,那时候如果是平庸之辈,要统治这样庞大的四万万人的中国,是没有办法的 ,但这个十四岁的小孩很厉害,康麻子---康熙脸上有几颗麻子的----十四岁开始统治了中国几十年(康熙八岁当皇帝,十四岁亲政,六十九岁去世,在位六十一年)清朝天下在他手里安定了下来,当时,中国知识分子中,反清复明的人太多了,如顾亭林,李二曲,王船山,傅青主这一般人都是不愿投降的,尤其是思想上,学说上做反清复明的工作,实在是太可怕了,结果呢,是麻子利用中国的孝字,虚晃一招,便使反清的种子一直过了两百年才发芽,清兵入关,有三部必读的书籍,哪三本书呢?满人的兵法权谋,学的是三国演义,还不是三国志,在当时王公大臣都读三国演义。第二部不是公开读的,是在背地里读的,是老子,当时康熙有一本特别的版本的老子,现在已经问世,注解上也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但当时每一个清朝官员,都要熟读老子,揣摩政治哲学,另一部书是孝经,但表面上仍然是尊孔,说到这里,诸位读历史,可以和汉朝的文景之治作一比较,文景之治的政治蓝本,历史上只用八个字说明,内用黄老,外示儒术。这么一来,康熙就提倡孝道,编了一本语录---圣谕,后来叫圣谕宝训或圣谕广训,拿到地方政治基层组织中去宣传,以前地方政治有什么组织呢?就是宗法社会中的祠堂,祠堂有族长,乡长,都是年高德众,学问好,在地方上有声望的人,每月的初一,十五,一定要把族人集中在祠堂中,宣讲圣谕,圣谕中所讲的都是一条条做人,做事 的道理,把儒家的思想用尽了,尤其是提倡孝道。进一步分析,康熙深懂得孝这个精神而加以反面 的运用。要知道康熙把每一个青年训练的都听父母的话,那么又有哪一个老头子,老太太肯要儿子去做杀头造反的事呢?所以康熙用了反面,用的非常高明,此其一。
其二,当时在陕西的李二曲,和顾亭林一样,是不投降的知识分子,他讲学于关中,所以后来顾亭林这班人经常往陕西跑,组织反清复明的地下工作,康熙明明知道,他反而征集李二曲做官,当然李二曲是不作的,后来康熙到五台山并巡查陕西的时候,又特别命令陕西督抚,表示尊崇李二曲先生为当代大儒,是当代圣人,一定要亲自去拜访李二曲,当然李二曲也知道这是康熙下的最后一着 棋,所以李二曲称病,表示无法接驾,哪里知道康熙说没有关系,还是到了李二曲讲学 的那个邻境。甚至说要到李家去探病,这一下可逼住了李二曲了,如果康熙到了家中来,李二曲只要向他磕一个头,就算投降了,这就是中国文化的民族气节问题,所以李二曲只好表示有病,于是躺在床上,病的爬不起来,但是康熙到了李二曲 的近境,陕西督抚以下的一大堆官员 ,都跟在皇帝的后面,准备去看李二曲的病,康熙先打听一下,说李二曲实在有病,同时,李二曲也只好打法自己的儿子去看一下康熙,敷衍了一下,而康熙很高明,也不勉强去李家了,否则他一定到李家,李二曲骂他一顿 的话,则非杀李二曲不可,杀了,引起民族的反感,不杀,又有失皇帝的尊严,下不了台,所以也就不去了,安慰李二曲的儿子一番,要他善为转达他的意思,又交代地方官,要妥为照顾李二曲。还对他们说,自己因为做了皇帝,不能不回京去处理朝政,地方官朝夕可向李二曲学习,实在很有福气,康熙的这一番运用,就是把中国文化的一面,用到他的权术上去了,可是实在令人感慨的事,是后世 的人,不把这些罪过归到他的权术上,反而推到孔孟身上去,所以孔家店被打倒,孔子的挨骂,都太冤枉了。
实在讲,孝道的精神绝对是对的,要说他对的理由,很多很多,现在是讲论语,不知本题外说的太多,只在这里提一下,就可以了解孝可以治天下。由各人的孝父母,扩而充之爱天下人,就是孝的精神,这个精神的更深处,我们再看一下孝敬,就了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