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摘录
首先,这些人其实并不是对自己正在做的事情没有兴趣,而是没有能力把目前正在做的事情做好。几乎没有人会喜欢做自己做不好的事情,每个人都会不自觉地尽量回避自己的短处。
其次,人们总说他们真正感兴趣的是其他事情。可事实上,出现这种感觉应该仅仅是因为他们还没有开始做那件事,也还没有在那件事上遭受挫折而已。其实,很多人真的放弃原来做的事情,转去做新的“真正感兴趣的”事情的时候,往往会发现,这件事想要做好同样困难重重,挫折不断。没过多久,这些人又会因为做不好这件事情而对其失去兴趣,然后开始幻想做另外的事情,并且将这一行为“合理化”:“我(才知道)自己真正感兴趣的并不是这个……”综上所述,我觉得兴趣并不是很重要,至少没有我们想象得那么重要。对一个人来说,某件事情只要能做好,并且做到比大多数人好,他就不会对那件事情没兴趣。
我的思考
李笑来关于兴趣的解说很是精辟。事实上,纯粹的兴趣确实很少,一个人屡受挫折,还是十分坚定的去追求自己的梦想,这样的人不是没有,但确实很少。
谈谈我自己的经历吧:我的第一份工作是当维修工,我确实没啥兴趣。因为我本身就对理工科没啥兴趣,去读理工类的纯粹是因为那时候物理成绩还不错(就是因为不错,才以为自己对物理有兴趣。。。)高考也是随便填的专业,只是因为我的分数刚刚好可以去读那个学校最好的专业,而最好的专业就是理工科的。
当个维修工,一来是专业非常对口,二来这单位是国企,稳定又清闲,福利还行。在身边大多数同学还在为工作烦恼的时候,我似乎可以想象我一辈子的生活了。但不管怎样,我要感谢这份工作,正因为有时间,我才能去做些其他的事情。于是,业余生活,我去家教。一来是因为那时候因为买房子缺钱,二来是无聊找点事做。慢慢的,赚到不少钱,学生越来越多,评价还不错。于是我认为自己的兴趣就是教书,教书才是我开心的缘由。而事实上,其实是因为时薪还不错,又有人听我天南地北的吹水。正因为没有挫折,一来是兼职,想做就做,不想做就休息,二来也没有所谓的业绩,教的好皆大欢喜,教不好也没啥问题,毕竟不是所有学生都适应我的教学模式。这样的想法不断的强化之后,我坚定的认为,我就适合教书(其实我现在还有这样想的)。机缘巧合加上自己有意识的准备,就真的跳槽了。
做了一名教师后,起初是幸福的。因为我终于可以天天讲课,把我的兴趣变成我养家糊口的工具。但是慢慢的,麻烦的事接踵而来。并不是做了教师就只有讲课的任务。课题研究,备课,各种检查,烦人的班主任工作,各种继续教育和培训,各类报告和业绩考核。我又开始觉得厌恶了,我发现我自己其实只是纯粹喜欢讲课,喜欢学生对我说,老师我这个问题懂了耶,仅此而已。。。
因此,课余生活,我又在寻找自己的兴趣,最近又喜欢上小提琴,准备去报个学习班练习。我在想,说不定,哪一天我厌倦了校园生活,小提琴又有所特长后,搞不好拿把小提琴曲街头演出或者自己去开培训班也说不定。
这段经历其实正印证了李笑来的观点。兴趣其实是会变化的,有时候是因为有甜头,所以你才有了兴趣。而有时候没了兴趣仅仅是因为你受到了挫折。那么问题来了?怎样追求自己的兴趣呢?
还是行动。如果不知道自己的兴趣,那就去行动吧。年轻人总喜欢说我视金钱如粪土,我要追求自己的梦想。然而只停留在想想玩玩的层面上。如果真的有兴趣,那就该对自己狠一点,拼命去努力,让你越来越有优势,这样子才能强化你的兴趣。如果不知道自己的兴趣,那就想办法去赚钱,有穷又闲的年轻人,有什么资格谈兴趣。等你赚到第一桶金了,也许就有兴趣了,倘若没有,那你也有资本就追求下一份工作。通过追求进步,追求甜头和成功的方式,才是找到自己兴趣的最佳方法。
我的行动
1,想办法在工作上追求更大的进步,把工作做得越来越好,才会越来越喜欢自己的工作。
2,业余时间,要有自己的爱好,并持续不断的去学习,也许,这就是下一个兴趣或者下一个养家糊口的工具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