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基层治理现代化擘画乡村振兴新图景

    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战略布局中,基层治理效能的提升犹如夯土筑基的“定盘星”,既关乎国家治理体系的“神经末梢”是否灵敏通畅,更决定着发展成果能否真正惠及亿万农民。当前,持续完善党组织领导的乡村治理体系、健全乡镇管理体制、深化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基层延伸,已成为破解基层治理难题的“四梁八柱”。唯有以改革创新的笔触、久久为功的定力,方能绘就基层治理现代化的壮美画卷。

    以党建引领为舵,校准乡村治理“定盘星”。党组织是乡村治理的“主心骨”,其领导力直接决定治理效能的“含金量”。现实中,部分农村地区存在党组织软弱涣散、党员作用发挥不足等问题,犹如航船偏离航向的“暗礁”。要破解这一困境,需构建“党建+”治理模式:一方面,实施“头雁培育工程”,通过专题培训、擂台比武、结对帮扶等方式,锻造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基层干部队伍;另一方面,创新“党员联户”机制,将党员身份“亮”在房前屋后,责任“扛”在田间地头,让党旗在乡村振兴一线高高飘扬。可推行“党员中心户”制度,每名党员联系10-15户群众,实现政策宣传、矛盾调解、代办服务“一网覆盖”,正是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的生动实践。

    以体制创新为桨,激活乡镇管理“一池水”。乡镇作为连接城乡的“枢纽站”,其管理体制的顺畅与否,直接影响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的成色。传统乡镇管理中存在的机构臃肿、权责不清、效能低下等问题,恰似桎梏发展的“铁链”。需以“放管服”改革为突破口,重塑乡镇治理架构:一是推行“大部制”改革,整合职能相近的站所办,建立“一窗受理、全科服务”模式,让群众办事“只进一扇门”;二是建立“乡镇吹哨、部门报到”机制,赋予乡镇对上级部门的考核评价权,破解“看得见的管不了、管得了的看不见”的治理悖论;三是运用数字化手段打造“智慧乡镇”平台,实现数据共享、业务协同、云端监管,让“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成为常态。

    以从严治党为锚,筑牢廉洁乡村“防火墙”。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基层延伸,是净化乡村政治生态的“净化器”。需构建“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基层治理闭环:一是织密监督网络,发挥村务监督委员会“前哨”作用,推广“阳光村务”平台,让集体“三资”管理、惠农资金发放等在阳光下运行;二是开展“微腐败”专项整治,对吃拿卡要、优亲厚友等行为“零容忍”,发现一起、查处一起;三是厚植廉洁文化,通过建设廉政文化广场、编排廉政戏曲、开展家风家教活动,让清正廉洁之风吹遍乡野田间。

    基层治理现代化是篇大文章,既需要顶层设计的“大写意”,更需要深耕细作的“工笔画”。唯有坚持党建引领不动摇、体制创新不松劲、减负增效不停步、从严治党不手软,方能激活基层治理“一池春水”,让乡村振兴的巨轮行稳致远,在广袤的田野上书写新时代基层治理的“中国之治”。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