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觉不是个爱追风的人,包括青少年时期,我的同学们都迷的不行的那些男女明星们,也没引起我太多的关注,似乎我对于崇拜这个词保持了太多的理性。当然了,我有自己相对看好的我的明星,只不过在我的朋友眼里,他们太“小众”,如此,只留我一人津津乐道。
微信于我而言,最初存在的意义是qq 的替代品。刚开通那会儿也不怎么喜欢在上边发自己的状态,至今都惊讶于某些微友的更新能力,一天中,大事小事儿天下事儿状态能更换好多条,这,真不是我所擅长的。渐渐地,发现一些好的公众号,里面的很多文章合了我的胃口,于是就开始频频“转发到朋友圈”,现在回想起来,喝的鸡汤实在太多,然而吸收的营养真的不多。再后来,经朋友推荐,会关注一些实用的,比如装修设计,服装搭配,好老师养成。不得不说,“逻辑思维”着实让我痴迷了好一阵子,罗胖的某些观点,或者说视角还是比较独特的。
再后来,朋友圈里微商大肆兴起,于是每天又多了一道风景。再后来,周围很多人利用微信进行各种宣传的意识如雨后春笋之涨势,需要投票的,集赞领奖品的,因工作需要宣传的,呼啦啦地一下都霸了屏,太匆匆,点赞瞬间流行起来。记得我有个已记不清具体内容的“朋友圈”得到了四五十个赞,意外之余更多的是惊喜,就像小朋友意外地得到一块期待之外的糖果,那种感觉非亲身体验,难以体味。
后来的后来,品读别人的“简书”成了一件令人期待的事儿,那里有好玩儿的事儿,有令人深思的事儿,还有一些自己从来不知道的事儿……于是乎,我的第一篇也在不久前诞生了。今天看完一个好友的一篇文章后,我又翻出自己的那个,猛然间,打赏后边的数字5让我眼前一亮,再往后一翻,竟然有44块大洋。那会儿,小孩子意外得糖的感觉再次出现,我,吃惊透了!一个星期前,还听到我们的大boss 给我们说教育界有个前辈在简书上的某篇文章共被打赏5000多块大洋。且不说大洋多少的问题,引起那么多的关注,肯定有他特别牛气的地方,于是,他又有了更多的关注。
这会儿回想起刚看见打赏的那种心情,还是激动不已。意外惊喜不在大小,那是一种美好的心理体验,而美好的事物一定是永远的喜悦。So, 工作中,生活中我们不妨多给周围的人一些意外,当然,我指的是惊喜,而不是惊吓,哪怕只是一句简单但却真诚的赞美,没准儿,又愉悦了某个孩童般的心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