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长,是电影表达的一个永恒话题。对还不谙世事的孩子来说,成长是飘渺虚幻的代名词。作为已经长大的孩子,想告诉弟妹成长的经验,又常苦于无处下口或空洞不实。而教育,则是一个不可触及的禁区,说多了,只会让人更加厌烦。但当成长与教育以影片的形式表现,也许,更加主观清晰。我想,最起码它代表了我想说的。
印度的电影,往往是渐入佳境的。近三个小时电影,几乎前三分之二的时间似乎是以流水账的方式记录小顽童伊夏与世界的格格不入。在伊夏身上,仿佛可以看到童年的自己。也许,伊夏的世界,大人们会不解,觉得不可理喻,甚至对他的行为嗤之以鼻。但在孩子们可以理解,也许他们会因此兴奋。这世间居然有和自己有共同爱好的人,自己不是大人眼中的怪胎 。伊夏的画,大人可能不懂,但我相信,孩子一定明白。 但就是这样可爱的孩子,大人们不明白他的内心,只是一味苛求成绩。父母无意识的忽视,会在孩子心中留下不可磨灭的阴影。所以,这部电影与其说是给孩子看,不如说是给大人反思用的。电影里的伊夏是幸运的,他在最无助的时间遇到了尼克老师,他的家长及时明白了他,他的学校足够宽容。而我们身边的孩子呢?可以有伊夏的幸运吗?什么样子的教育是最好的,我想这电影给出了答案。
如果说《地球上的星星》是给还在小学的孩子看的,那么,这部,可以是初中的孩子面对青春期懵懂情感的爱情启蒙。初中的孩子,往往是叛逆的,小学时害怕自己过于与众不同,但在这个时期往往所有孩子都渴望特立独行。在这个世界观确立的阶段,如果不以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孩子可能误入歧途。 《怦然心动》的小女主会告诉我们每个人爱情最初的模样。她面对感情的理智,会让很多大人自叹弗如。让自己怦然心动的那个人究竟值不值得自己付出?自己又是否值得拥有?一个人如何拥有真正不落窠臼的特性?我想那个可爱的小女主会给予我们每个人启发。最重要的是,记住审视自己是不是一个整体大于部分的人。
高中时期,往往自以为已明白世界的运行,但成长毕竟不会停止。这是一个自以为是的时期,是一个相信只要自己愿意一切都可以成就的时期。但《死亡诗社》会告诉我们不一样的答案。 不止我们是被迫学习,全世界的孩子都有这个困扰。就连以自由著称的美国也不例外。一群热血青年在一个追求自由,崇尚遵从内心的老师的带领下开始不一样的校园生活,但结局是什么?如果还如《地球上的星星》一样以一个充满希望的结局使人相信自由,未免过于虚幻。现实往往和《死亡诗社》结局一样。你所有对世俗的抵抗,往往是飞蛾扑火。出师未捷身先死,终了不过还是妥协。我想,这个时候的少年们,应该认清理想和现实的距离了。
作为电影界的不朽之作,已不必多说什么。对即将要进入社会的青年,要面对的可能不止是梦想难成,更可能的是世界的不解和诬陷。社会毕竟不是校园,人心悱恻,处处荆棘。初出茅庐之际如何适应世界,又如何在碌碌众生中保持希望。我想男主会给我们最好的解释。这部影片,不止是越狱的成功后激情,更重要的是那暗无天日之际如何保持心灵的微光。 电影毕竟只是电影,现实永远更加波云诡谲。成长,永远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