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阅:一场“不知所云”的集体展演
《与____结缘》——这个看似寻常的半命题作文,在我执教的普通班,却成了一场思维的“迷航记”。
翻开作文本,标题便先给了我第一重冲击。学生大多选择填入抽象的词语:《与友谊结缘》《与真挚结缘》……初看似乎无妨,细读却如坠云雾。文章内容多半停留在“同学们都对我好”“大家都不欺骗我”这类泛泛而谈的层面,几乎无人去写“如何结缘”的过程,也少有“结缘带来的改变”
这还不是最令我困惑的。
《与粗心结缘》——通篇在为自己的粗心找借口;《与十八结缘》——只因门牌号是18,住在18楼,便认定与这个数字有缘;更有《与爸爸结缘》《与妈妈结缘》这样的题目,让我不禁哑然:血缘至亲,何来“结缘”一说?
当然,也有“剑走偏锋”者。《与香烟结缘》大胆描写抽烟经历,《与手机结缘》畅叙手游之乐,思想倾向令人担忧
批完全班作文,我陷入沉思:为什么孩子们宁愿选择这些虚无缥缈、甚至不合逻辑的切入点,也不愿写《与书籍结缘》《与篮球结缘》这类具体而积极的内容?这真的只是标新立异吗?探因:审题偏差背后,是生活体验的贫瘠与思维训练的缺失
冷静下来分析,我认为问题核心在于两点:
首先,是审题能力的普遍薄弱。许多学生未能理解“结缘”的深层含义——它暗示的是一种“从无到有”的建立过程,意味着相遇、相知乃至相伴的历程。这需要具体的事件、细节和情感变化来支撑,而非静态的状态描述。
更深层的原因,或许是学生生活体验的单一与思考深度的不足。他们并非故意“写烂”,而是在有限的生活半径和思考训练下,难以捕捉那些值得书写的“具体缘分”。当生活被课业填满,当深度体验被碎片化信息取代,与一个爱好、一门学科、一项技能真正“结缘”的深刻经历,便成了奢侈品。
反思:作为语文教师,我们该如何“搭桥”?
这次批阅让我意识到,与其责备学生“不会写”,不如反思我们是否为他们提供了足够的“写作支架”。
审题需要“脚手架”:对于抽象概念,是否应先带领学生进行转化?例如,“与友谊结缘”可具体为“与篮球结缘,从而收获了友谊”。
素材需要“导航图”:能否通过课前演讲以及周记等形式,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观察生活、记录感悟,帮助他们建立自己的“素材库”
思想需要“启明星”:对于《与香烟结缘》这类作文,简单的否定无济于事。更需要的是引导他们辨析“短暂的快感”与“真正的热爱”之间的区别,树立积极健康的价值观。
结语:每一篇“跑题”的作文,都是教学的一面镜子
批阅结束,心情已从最初的“服了”转为沉静的责任感。这满纸的“不知所云”,恰恰照见了我们教学的盲区。它提醒我,语文教学不仅是传授技巧,更是开启视野、点亮思维、滋养心灵的过程。
下一次作文课,或许我们可以从一起讨论“什么是真正的‘缘’”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