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3日是第23个世界读书日。当天我正好讲《永生的眼睛》这篇课文。当让学生小组讨论文中“我”的父亲同意捐献母亲角膜的原因时,我们班的焦焦慧锦同学提出疑问:“老师,死人的眼角膜为什么可以移植到活人的眼睛里呢?”这句话如同一块石头投进了平静的湖面,原本讨论热烈的学生都停止了讨论,看着我——在他们心中可以解答一切问题的老师,我望着台下一双双求知的小眼睛,心中不由感慨:书到用时方恨少啊!惭愧自己没有认真备课,枉为人师!我迅速调整自己,微笑着说:“你提的问题很好,这是一个医学方面的问题,我们可以在课下通过查阅资料找到答案,下节课我们可以让感兴趣的同学上讲台给大家讲一讲关于眼角膜捐献的知识,好吗?”“好!”台下的学生们眼睛里充满了兴奋……这节课结束了,可是我的内心却久久不能平静:为什么我没有备好课?为什么我备课时忽略了这么明显的问题?为什么我不能提前了解这类知识?……对!一切都源于我读书太少!
北京市语文特级教师刘德水回忆说,自己曾在教授陶渊明的《归田园居》时,学生提出诗中的“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问道:“十余亩不小,七八间不少,陶渊明归隐后的生活条件是不是很好?”这个问题难倒了刘老师。陶渊明田原居只有条件差,他放弃舒适、富裕的生活才显得高尚,如果是自由、清闲,比官场还舒服,品格价值就低了。为了讲清这个问题,刘德水参阅了《陶渊明集校注》、《中国历代诗歌选》、《魏晋南北朝文学史参考资料》、《陶诗的深度》《中国历代粮食亩产研究》等10多本书。“把这点给学生讲清楚,学生理解可能就更深了。教师进行专业阅读的效率就是让我们遇到问题,知道去哪儿找资料。” 刘德水说。对比名师,我实在汗颜!
我读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一书曾讲到:一位有30年教龄的历史老师上了一节公开课,听了的领导、老师们都听得入了迷,完全被讲课吸引了,好像自己也变成了学生,有人问他花了多长时间来备课,这位历史老师回答:“对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怎样才能做到终生备这节课呢?只有读书,每天不间断地读书,与书为友,如同小溪川流不息,注入思想的大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