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猝死
什么是猝死?
猝死就是平时身体健康、或貌似健康的患者,在出乎意料的短时间内,因自然疾病而突然死亡。
猝死基本上都在1小时之内死亡。因为实在太快了,80%的死亡都发生在医院之外,连抢救的机会都没有。
猝死是一件非常令人震惊的、对日常生活有极大冲击力的事。一个人昨天还好端端的,还热情洋溢地发朋友圈,今天可能突然就没了。
2018年,吉祥三宝里的父亲,蒙古族歌手布仁巴雅尔就是突发心脏病去世,享年58岁。
湘雅附二心脏大血管外科的李晓冰医生,也是下午健身后发病倒在厕所,后来在抢救室做了开胸心脏按压,均无效,从发病到死亡,只有2个小时。他还是心脏科的医生,也不能预知猝死。
麻醉界有一个特别经典的段子。
患者问医生:“我做手术危不危险啊?”
麻醉医生回答说,全国的麻醉医生有10万人。2017年,工作中猝死的麻醉医生是16个。2018年前几个月,死亡了4个。算下来,麻醉医生的死亡概率是三千分之一。而手术中死病人的死亡率目前已经降到了十万分之一。
“所以,在手术室这几个小时内,我猝死的几率是你的300倍!我们都不怕,你怕什么?”
事实上,心脏停搏是美国最致命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
它导致的死亡人数,超过了因大肠癌、乳腺癌、前列腺癌、流感、肺炎、车祸、HIV、枪支案件和家庭火灾死亡人数的总和。在我国,每年就有54.4万人死于猝死,相当于平均每分钟一个人。
猝死,是威胁中年人的一个凶恶杀手。
猝死如此可怕,是哪些原因导致的?
85%是心血管问题,这其中,又有80%是给心脏供血的冠状动脉突发缺血了。
这样的猝死可以预防或者控制吗?
好消息是,绝大部分情况可以,前提是你要有足够的心脏储备。而储备,是心血管健康里最容易被忽视的一个维度。
这一讲,我们就来讲讲储备这个维度,讲讲猝死要怎么预防。
1、猝死是储备坍塌导致的
储备这个词听起来很陌生,不过概念很简单,就是心脏因身体的需要而增加射血的能力,也称作心力储备。
上节课,我们讲到了“适应”,它和储备有一些联系。
储备,是一种扩大适应范围的潜力。
正常健康人群的心脏储备,最大可以是日常心脏功能的8倍。但每个人的健康状况不同,心脏储备也完全不同。
这和一个人的长期健康习惯,近期工作生活压力,当下疾病状态等一系列因素有关。而且,它的减退和提升,都是一个相对较长且隐秘的过程。
在心血管疾病不知不觉的发展中,一个人的心血管储备就会接近坍塌。这时再加上一点压力,这个人很有可能就被“最后一根稻草”压垮。
所以,大部分情况下,猝死是心血管储备坍塌导致的。
2、预防猝死的三种策略
我们要怎么预防猝死呢?逻辑上有三种策略。
避免最后一根稻草策略。能引发猝死的事情,我们不要去做。
关注身体信号策略。我们要注意引发猝死的先兆,也就是去注意储备透支的信号。
拓展储备策略。这也是最重要的一种策略。既然储备是一种潜能,那我们就要努力去拓展它。
人类面对疾病,总是想从最简单的办法入手。既然如此,我们就先来看看,如何识别最后一根稻草。
2013年,《柳叶刀》发表的研究报告中,列出了引发猝死的10根稻草,分别是:
在闹市骑车
用力解大便
大量喝酒或咖啡
心情抑郁
暴饮暴食
性生活纵欲过度
吸食毒品
吸烟或吸二手烟
吃得太咸、太甜
久坐不动
是不是觉得分分钟躺枪了?
其实,在人的一生中,这些基本无法避免。所以,避免最后一根稻草的策略,不够有效。
这很容易理解。
骆驼能被最后一根稻草压死,是因为它的背上已经有了一大捆稻草。放不放上最后一根,都不会解决根本问题。
所以,注意先兆,要比发现最后一根稻草有效。骆驼倒地前,腿或许会颤抖一下,注意到这个征兆,并且移走一定量的稻草,才是预防的重中之重。
3、注意储备透支的信号
怎样才能准确注意到先兆?我先来分享一个案例。
在一次学术交流会上,我认识了一个人,他36岁,是中关村一家创业公司的CTO。他的公司创业不到三年,有三百来人,有些技术算是全球领先了。
他本人,则是香港中文大学的硕士,麻省理工的博士。家里有一个漂亮太太和一个可爱的女儿,典型的事业家庭两如意了。
作为创业公司的高管,他的压力还是有的,所以加班熬夜也是常态。好在他以前是大学校田径队员,身体素质很好,也就没有什么不舒服。
但是最近两个月,他时不时有些心慌。
我问他都什么时候心慌?他说自己很喜欢喝咖啡,一天大概要喝三四杯。喝完咖啡,尤其是黑咖啡,他就会心慌得厉害。还有熬夜后,他也会连着一两天都比较容易心慌,但过会就能好。
我又问了一句,那以前呢?他说以前完全没有。我留了电话,很谨慎地告诉他,一定来找我。
直觉告诉我,这是储备不足的前兆。
咖啡因、熬夜这样的因素,对一般的心脏不会有太大的影响。如果有,就证明,要么是他的储备出了严重的问题,要么是他过于敏感。
不过根据他以前的经历,我判断他不是特别敏感的人群。
他来找我的时候,带了常规体检报告。报告上所有的心脏检查结果都是正常的。
我带他在阜外医院做了一些常规检查,比如心脏超声。检查报告显示,他的心血管结构和功能都很不错,24小时心电图也只是正常范围内的早搏。
不过,这些都是对静态下,心血管功能的评判,他的储备究竟怎样,还是不清楚。
我又把他带到心脏康复中心,做了心肺运动试验。
阜外医院心肺运动实验
在这个实验里,我们会让被测试者跑步或者踏车,然后逐渐加量,直到他筋疲力尽,到达我们认为的,接近心肺功能的储备极限为止。
然后,我们会去检测这个过程中,被测试者的各项生理学指标,明确心肺功能的储备是否正常。
这个是目前医学界最准确的方法之一。
剩下的检测项目,还有运动下的心电、超声、核素检查等,它们的共同点,都是需要给心脏一定的负荷。
在心血管达到极限前的负荷,就是心血管的储备能力。
这位CTO在踏车的时候,就发生了不同寻常的事情。他有特别多的早搏,甚至出现了室速,这种心律失常,分分钟就可能出现室颤,然后导致猝死。
我让他停下来,之后安排了心脏的核磁共振。报告提示,他有一种比较罕见的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心肌病。
我们用不着知道这个病究竟怎么回事,只需要知道,这个病很大概率上,发了病就猝死,占到心血管性猝死中的20%。基本得通过尸检,才能发现病因,
我告诉他:“你太幸运了。前面的两个月里,你的心慌可能分分钟就会诱发猝死。”
之后,我们医院给他做了射频消融,也就是干掉诱发致死性心律失常的源点。结果很顺利,之后,他再没有发作过。
有人说,工作要忘我,但这我不提倡。
国外有很多研究发现,人们在猝死前的两三个月里,经常会走进一个所谓忘我的工作状态。那时候,身体器官一定会有所反映,只是大部分人都忽略了,因为觉得自己还很年轻。
我建议,你一定要感知到身体在接受压力时,发给自己的不良信号。这恰恰是它在努力告诉你,你的储备在透支。
具体来看,储备透支的信号都有哪些?
首先,是一些惯常的因素。比如吸烟会增加2~3倍的猝死风险。精神紧张、自卑都是心脏性猝死的独立相关因素。
其次,是和心率相关的信号。比如莫名其妙地,安静时的心率比以前加快了不少,这个表现可能是因为心血管储备明显下降,连安静时的基础代谢都不能满足,需要通过增加心跳来代偿。
再比如,运动时心率增加缓慢,运动时血压下降。或者,运动停止后1分钟内心率下降不多,就是一个猝死强有力的预测因子,体现了心力储备的不足。
最后,还有一些和疾病相关。比如心功能不全合并心律失常、扩张型心肌病、肥厚型心肌病、主动脉瓣狭窄等。如果已经患了这类疾病,就说明储备已经在透支了。
值得特别注意的一点是,很多的猝死研究都证明,过量运动会大大增加猝死的风险。特别是那些长期以来低水平活动或者不活动的人群,如果突然做剧烈的体育运动,会使心脏性猝死概率增加17倍。
本质上来讲,注意到储备透支的信号已经能比较有效地预防猝死了,但这还只是对当下自己储备的认知。
第三种,才是我们最重要的策略。那就是如何扩展我们的储备,提高我们心脏的潜能。
这个策略里的大部分内容,我会放在《运动和安静,哪个对心脏更好》中来阐述,请你关注。
4、心脏健康带来的真正自由
这两讲,我们了解了心脏的适应和储备,我想把它们放在一起比较一下。
本质上,心脏的适应健康,是一种节制力。
选择太多,诱惑太大,但适应总是有限的。因此我们需要知己而任。知道有所为,并不是成熟的标志,知道有所不为,才是一种从外而内的自省和自知。
储备健康,则是一种看不见的竞争力。
无论是在工作还是生活上,拥有储备健康,你会从内而外散发出一种自信和从容。这个看不见的竞争力其实非常有意思。它不炫耀,不张扬,却是生命里厚重的所在。
它和我们在心里的信念遥相呼应,构成了生命里最绚烂的美丽。
这种美,是那种即便你遇上人生最不幸的遭遇,也可以从泥潭里生出莲花的希望。
具备了这种竞争力和节制力的人生,就进入了庄子所说的“大美无言”的境界。
行走在这样的境界里,你就可以体会到真正的自由,从身体到心理,这大概就是所谓的“心所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