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我这几天唯一的感悟:不强求!明明拆书团的要求就是每周一篇,我却直接在一开始就要求自己每天一篇,读书呢也是,总有源源不断的书单加入了收藏夹,最后早上醒来看一本,之后去图书馆再看一本,下午出去上课又拿了另一本自己的书,其实这样下来挺累的,也会因为偶尔的突发事件而没有写文章而自责。今天突然看开了:让你形成习惯的事情一定是让你愉悦的,没有谁会常年坚持一个痛苦的习惯。放过自己,世界都变好了。
--行动--
1.最多同时看两本书,一本在图书馆不可借来的,一本自己买的书(随时带着)。
2.关于写作:如果没有完成任务就给自己放一天假,不要把坚持变成痛苦(不是放弃)。
3.给自己创造一个舒适的学习环境:整理物品,调整电脑屏幕高度。
4.还是一片拆书一篇书评交替来写。
--思考--
1.若是一件事儿你觉得需要努力、需要坚持才行,,那这事儿基本上从一开始就注定做不成了。
对于这一点我深有体会,从小酒精掺被父母批评,说我做什么事都是两天半新鲜,其实也是这样的,包括减肥、运动等等。
但是,就拿我举例子吧,这学期坚持了早起(没有任何原因早上六点半左右自然醒),之后因为看了成甲老师的《好好学习》,就坚持写了晨间反思日记,包括现在晚上写作,空闲时间看书。很多人都说不要同时养成很多习惯,但在我看来这并没有什么痛苦的地方:早起是因为生物钟;写日记是因为我从一开始就认同了这个自我升级的方式,顺便还能像手帐一样装饰;锻炼身体只是因为我想瘦;写作是因为我就是个很能说的人,写作让我能够倾诉;看书是我从小就喜欢做的事情,现在只是捡起来了而已。
而反观之前,早上起来去跑步半个小时,不说早上有课,就说那种坚持不下去还要逼着自己跑步的心情就很沉重,而且在早上就耗费了大量的自制力,白天就会花更多时间玩手机。减肥更不用说,每天只吃那么少,当然会有忍不住的时候,而且这种感觉越克制爆发的就会越严重,最后当然不了了之。
总结起来,我们首先要认同自己做的事,赋予重大的意义,顺便幻想一下自己成功了之后怎样怎样。其次,一个习惯一定不要让我们感到痛苦,否则你能坚持几个月,那么几年几十年呢,都要这样痛苦下去吗?最后,要给自己即使的反馈,涡轮是开心的心情、小小的奖励还是没有做到的惩罚。
2.仅仅“以为某些观念与己无关”,就可能让一个人永远生活在另外一个“自洽的世界”
我们的大脑是主观的,换句话说,我们的思维受大脑强烈的控制,强大到我们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去活着,而不去管这个世界究竟是什么样的。我们一直在进行“和我无关”的心理暗示,到最后就真的远离你的世界了。
有一个理论叫做“吸引力法则”,指思想集中在某一领域的时候,跟这个领域相关的人、事、物就会被他吸引出来。那么,很明显之个前提就是你要思想集中在这个领域,如果你认为这个领域和你没关系,它背后相关的一切你也就无从得知。相当于你间接放弃了一大片天空。呃你却还不知道自己失去了什么。
人的思维是有局限的,我们需要做的就是尽可能去扩展它,而不是仅仅在“我认为”这个区域就停下了。一些人甚至只是因为懒惰就给自己消极的心理暗示,时间长了大脑就信了。你的思维就只能停留在你已有的认知,而对外面的世界一无所知。
3.你的观念就是塑造你世界的最重要因素。
这个理论其实和上一个有重复的地方,强调的都是自我意识的重要性,但上一个主要讲错过,这个主要讲塑造。
我们生活的世界都是可以塑造的,当然指的是主观世界,我们时常乐观的看待生活,就会发现我们是多么幸运。而要是只去想那些不幸的事情,就会感慨生活的不公,而且这种不公真的会加强。“什么样的人,生活在什么样的世界”,包括我们周围的朋友、一些陌生人对待我们的方式,都在侧面反映了我们对待这个世界的态度。我们不认真对待生活和工作,自然别人不会认真对待我们,不会给予我信任。但要是我是一个严谨的人,别人就会下意识觉得和我说话不能太随便,要认真听我的看法,当然这两种人的感知就会不一样,感觉到的世界也就不一样。
少说一些“我认为”,而是真正换位思考去分析事情,不要幻想整个世界都在和我作对,其实每个人都很忙的,哪有时间专门对付你。当我们真正知道别人是怎样思考问题的,就会少一些误解,多一些理解,甚至升级自己的思考方式,何乐而不为。
明天不出意外我会写《少有人走的路》这本书的书评。祈祷明天可以看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