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反思8:妈妈,不要让你的担心变成对孩子坏习惯的鼓励
儿子一天比一天大了,他越来越有主意了,脾气也越来越大。
他想做自己喜欢的事,比如玩水,玩沙子,玩泥土,看动画片,一旦他的要求不能得到满足,他就会发脾气。
比如他想玩水,我怕他着凉得病,有时不让他玩儿,他就扔东西来发泄不满。我担心扔东西成为他的坏习惯,我就给他讲道理、批评他、打他扔东西的那只小手,都不能制止他的行为,他好像更喜欢做坏事了,发脾气的次数和程度更多更强烈了。
后来我看了育儿的书才明白,他是想要击败妈妈,增强自己的权利感。
对孩子的一些坏习惯,妈妈不必过于担心,也不用大惊小怪,应该平常看待。孩子都是很聪明的,虽然很小,他就会察言观色。当他发现自己的坏行为和坏习惯,能让父母和其他亲人产生困扰时,他就像拥有了一个强大的武器。如果父母等养育孩子的成年人能平常心视之,孩子的武器就失去了作用,他就没有什么凭仗来“要挟”养育者。
儿子14、15个月的时候,稍不如意就坐到地上。每当这个时候,姥爷笑着叫他“坐地炮”。当然这个“坐地炮”的标配动作是又哭又闹。除了姥爷,妈妈、爸爸、大姨,已经形成了统一战线,谁也不理他。姥爷除了笑笑,也没满足外孙的任何要求。这个“坐地炮”升级了,他不再坐着了,而是就势平躺在地上。家里的大人,心里都憋着笑意,故意面无表情,大家谁都没理他。儿子在地上躺了三、五分钟,没有得到任何人的关注,也没能得到任何好处,他自己觉得没意思,就起身玩自己的玩具去了。
孩子成长的过程中,作为第一责任人的养育者总是担心,尤其是担心孩子养成坏习惯,当孩子出现行为偏差的时候,家长的担心就更严重了,讲道理、批评、惩罚,软的硬的一起上,就是不见效,结果适得其反。这就是把担心变成了对孩子坏习惯的鼓励,把担心变成了对孩子的诅咒。其实,家长完全没必要那么担心,平常看待,不要大惊小怪,平静地指出孩子的问题,等待孩子改正自己的行为,如果他不纠正,家长可以平静地帮助孩子纠正。有时家长对孩子的说话和做事的态度比对孩子说的话和做的事都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