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过这样1句话:学习一门课程,读一本书是否有很多收获的判断标准,可以分解成一个动作:就是你有没有做笔记,如果不做笔记,不能运用到你现在的项目上,就等于没有落地。无论你学到的是思路还是具体步骤,必须马上能够套用,一切为你所用,否则你学习再多顶级的思维和技术都没有用。
这就是我读完书之后反复回看并梳理笔记的原因。
一、“和自己没什么关系”这个观念
李笑来老师,在书中提到他有个很自然的习惯,主动联系那些若不联系就可能断了联系的朋友。我觉得这就是一个不错的方法,我每周都要联络几个许久没联络的朋友,叙叙旧回忆当年往事,并从现状中得到新的分享和启发。
有些观念真的很重要,但它们要么太简单,一直被轻视,要么太过违背直觉,一直让人无法相信。比如觉得那观念虽然有道理,但和自己没什么关系,这是最有可能让人们错过转折点和升级机会的。
和自己没什么关系,有可能是错觉,也是最可怕的自证预言。若能主动吸收那个观念,按照那个观念去做,那就事实上有关系了。即便做不好也不要紧,没有人在一开始就能做得好,所以拼命去做就是了,做要尽力想要深刻。
最要命的是,很多重要的观念会伪装成“让你觉得它和自己没有关系的样子”,使你生生错过且不自知。你应该为自己创造带入感去琢磨:这个观念如果被你吸收,会变成如何?
二、镜像神经元
镜像神经元,会在我们看到别人的某个行动时被触发,这些神经元会镜像被观察者的行为,就好像观察着自己都有同样的行为似的。
在推测对方行动意图,理解对方行动目标的时候,镜像神经元总是会被激烈的触发。反之,无法推测他人的行动意图,无法理解他人的行动目标,很可能是因为他们的镜像神经元的数量或比例太少。
镜像神经元,显然在学习能力方面也有很大的作用,也许是行为里的大部分就是模仿,模仿能力强的人学习能力好像也强。再比如日常生活中的“夫妻相”,就是相互学习的一对,镜像神经元的数量和比例都在提高。
自闭症,则可能是患者大脑中镜像神经元的数量或者比例太少造成的。他们无法理解别人的行动意图和行动目标,在学习能力上的进步相对缓慢,而且实际上缺乏学习环境。
镜像神经元好像只能由亲眼见到的人触发。在学习过程在最初都是基于模仿的,一切模仿都源自模仿者看到的真人的行为。
如果你面前有一个人做得很好,而你竟然没有被触动,或者说你的镜像神经元没有被激活,那原因就在于你自己,因为你觉得那和你没有关系。所以,学习也好,进步也罢,从来都不是单独孤立的行为,而是社交行为。
自己一个人默默的学,恰恰是绝大多数人一生学习失败的最根本原因。一个人默默的折腾,但更深层次的动力可能来自:你亲眼见过一些人真正做到了,你亲眼见过一些你知道却是有缺点的人竟然也做到了。
所以,要做到就要先从物理上接近目标。信息送达本身并不是教育,那顶多是出版,真正的教育,一定是有效社交,一定是群体共同成长。
耳濡目染的教育才是真正有效的教育,因为耳濡目染才可能真正激活镜像神经元。
见到那些真正做到了的人很重要,见到那些确实有缺点但竟然也做到了的人更重要。不要把自己隔离开来,而要想尽办法让自己接近那些优秀的人,哪怕无法与他没有太多的交往,能够见到优秀的人本身就已经可能对镜像神经元产生刺激,自然而然的产生更强的驱动力了,而这背后最重要的机理就是,不再认为那和我没有关系。
—END—
我是礼赞,每日更文,分享的主题有我的读书观影学习心得/职场工作经验/感恩日记/育儿经验/心路历程/周复盘等等,努力上进想遇见更美好的自己。
喜欢我,欢迎加我微信:spring114,请注明在哪关注的,如写“简书”,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