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发生的一件事情,前几天孩子的班集群里出了通知,说孩子们的暑期研学报名开始了,目的地是西安。看到这则通知的第一反应,我是想让孩子参加的。西安去年秋天我自己已经去过了,那是一座值得一游的城市,历史与人文知识非常丰富,给我的感受就是进入了历史当中。当时还在想,如果不是因为孩子已经上学了,真应该也带他一起来走走。现在有这么好的机会,孩子们的学校组织的集体研学活动,当然应该参加。昨天上午,孩子给我打电话了,说他想参加这次研学活动。我当时没有直接答应他的这个请求。我心里的观点是,不想让孩子认为,只要一经提出,要求就可以马上达到的,还是需要付出自己应该付出的努力的。
现在想来,当时的我,正是像上个星期我们做的共情测验一样,个人的理性共情分数上去了,而情感共情没有达到那个层次。虽然在理性上,我已经认同了他应该去参加这次活动,但情感上,我还是对他的行为有所要求。
我让他想想自己在这一学期结束时,想要自己的成绩在班集或是年级有一个怎样的位置。希望他能做出一个肯定的承诺。而就在我提出这样的问题时,我就感受到了孩子有了一种抵触情绪。他在担心自己如果承诺太高,有可能会达不到,如果太低,有可能不好意思开口,所以一直在犹豫不决中,迟疑中没有准确回应我的问题。我知道,他的内心还是在想要我给他一个,是否同意他去西安的确定的答案,就在这样的僵持中,我又再次催促他,怎么没有回应了呢?他竟然直接就挂了我的电话,我再打去时,他仍是挂了。平时的他,是从来不会主动的挂我的电话的,看来是真的来情绪了。
我沉下心来反思,自己在这一过程中,有问儿子的感受,但并没有做到同理心的接纳。我只是站在自己的角度,认为他应该怎样做,我才能答应他的请求。想想我们现在正在学习的关于同理心的课程,我知道自己应该怎么做了。本来准备晚上打电话给他的,没想到他下午又主动打电话过来了,看得出来,问题没有解决,他也是不会放弃的。我问他,前面为什么挂了妈妈的电话呢?他回答,因为之前的电话是在老师的办公室打的,当时看我没有同意,想再晚些给我打过来。
我心里想,幸好刚刚没有不分清红皂白训上他一顿。我也相信他所说的,这通电话,他说也是在办公室里打的,边上有三位老师。理解他有些紧张的心,我告诉自己闲话少说,直接解决问题。是关于西安游学的事情吧?嗯,他回答,是的。再问他,你是想去是吗?是的。我们班上有不少同学会去,同同学们一起,会玩得开心!哦,是呢。妈妈知道,你喜欢和同学们一起行动,是吗?孩子回答:是的。我说,妈妈去年去的时候,也觉得西安是个不错的城市,你是应该去看看。那妈妈你是同意我去了吗?是的,妈妈同意你去。其实妈妈一开始就认为你应该去。只是想看看你对于自己学习方面有些什么看法,所以当时没有一下答应。我还想讲一些大道理,但能感觉到他的心思早已经飞走了,此时并不是合适的谈话这个话题的时候,我也就此打住了。
总结一下,在前面一次的沟通中,我并没有做到同理心。后面一次的沟通中,我从孩子的角度出发,想要去西安,这是一次合理的请求。是否有认真学习,其实我在平时与老师的沟通中已经了解到了,孩子是有做到认真学习。而我在答应他合理要求的同时,不应该再附加上一些其他的条件。自己有做到部分的同理心,但还是需要在生活学习中多多练习,加强自我觉察,培养更高级的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