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文学理论家泰纳有一个著名的理论叫“三因素说”,是说影响文学作品有三个因素,分别是种族,环境和时代。泰纳所说的环境更多的是指地域环境,我们把它理解为写作的外在环境也是可以的。
任何事情都讲究天时天利人和,写作也一样,不同的人适合不同的写作环境,有人在任意环境下都能写得出来;而有的人就是挑环境,挑时间和空间。
天才作家张爱玲,她一直喜欢深居简出,极少参加社交,她的所有作品都是在封闭的空间完成,如《倾城之恋》《金锁记》《红玫瑰与白玫瑰 》等著作。她的作品主要写尽了大上海的繁华与沧桑。
世界著名儿童作家安徒生喜欢在寂静的森林里构思童话故事,因为森林能让他释放想象力,让他能天马行空的构思童话世界里的种种精彩。
著名作家曹文轩,他说有好房子就有好的文字,他的主要代表作《草房子》和《红瓦》这两部作品在相对舒适的环境里完成?若是在10年前他写不出这样的作品,真是环境影响了这两部作品的内容格调。
路遥写《平凡的世界》不仅大量翻阅当年的报纸资料,还先后去了陕北偏僻的煤矿窑洞,黄土高原的小县城,榆林宾馆去寻找灵感。他不是走马观花,而是身体力行。他在山上放过羊,在田野里过过夜,去烧砖厂看扒土、打坯、倒坯、进窑等。这一切都是为了更好地促进写作。
同样是陕西作家陈忠实写《白鹿原》,他是花了五年时间在偏僻的山村里写作,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艰辛创作,才成就了这部矛盾文学奖作品。他觉得老家的乡村让他远离了心浮气躁,拥有了安恬、宁静。
他说:“写作《白鹿原》书稿时,我觉得必须躲开现代文明和城市生活的喧嚣,需要这样一个寂寞乃至封闭的环境,才能沉心静气完成这个较大规模的工程。”
台湾著名作家三毛,她的主要作品都是在流浪中完成的,因《撒哈拉沙漠的故事》成名于海峡两岸。她所处的环境和生活状态,成就了她的作品。
去年的诺贝尔文学奖候选人之一的中国作家残血,她是湖南人,却喜欢定居在云南大理安静地写作,66岁的她,每天至少写出900个字。
畅销书作家安妮宝贝,她在文章里说写作与恋爱一样,需要要适应不同的环境模式。她可以在喧嚣的咖啡厅写作,可以在寂静寺庙里,在家里书房里听音乐写作,也可以在阳台上写。
法国作家雨果因《巴黎圣母院》而闻名天下,据说雨果在书稿合同即将快截止前,把自己关在一个小屋里,买了一整瓶的墨水,把衣服都锁起来,只留下一件大披肩,免得受到外出的诱惑,他还买了一件长衫到脚趾头那种,最终完成书稿的时候,他扔掉了一瓶墨水。可以看出无论是写作环境还是创作时间,雨果都显得非常极致,这真是对自己够狠啊!逼出自己的潜力。
关于写作与环境,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很多,看上去让人觉得很玄乎,但是实实在在的成为作家认同的影响因素,写作环境在一定程度上的确影响着作品的风格。
我还认为认识一位写作者,她每天上班路程来回就要4个多小时,她是理财达人,同时还正在考心理学。在这种兵荒马乱无比忙碌的日子里,她每天还能写上四五篇文章,可谓是写作超人,一年出版5本书。
她说自己在任意时间都可以写作,在上下班路上,打开电脑敲打文字,很快进入忘我的状态,她的文章基本是在路上完成的。
我个人比较喜欢在早上写作,早上很安静,感觉全世界都是自己的,大脑精力充沛。去咖啡厅我会很难安静下来,还是在家里安静的一角写字感觉好。偶尔周末会去图书馆,图书馆里有一种学习的氛围和仪式感,大家不是在读书就是在敲打键盘,这样很容易进入写文状态。
有时候在家里实在写不出来的时候,我会把窗帘拉起来,让屋子里暗下来,只留电脑前一个小灯,让自己沉浸到文字的世界里。
有的作家在写作的时候喜欢抽烟,有的喜欢喝绿茶,有的喜欢喝咖啡,吃口香糖、槟榔、抽雪茄,听音乐等。
路遥写作一旦“断烟”,他就觉得自己将无法思考,无法创作,甚至无法入睡,一事无成。每当烟被送来后,路遥就像一个弹尽粮绝的士兵看到了水、饼干和子弹那般喜悦。
陈忠实写作的时候喜欢抽雪茄,下午三四点就停笔休息,以保持第二天能有更好的精力,不过度消耗体力。不同的作家有不同的写作习惯。
梁实秋长期坚持晚上8点睡觉,早上4点起床写作。喜欢早上写作的作家还有海明威,列夫.托尔斯泰,村山春树等人。喜欢在夜晚写作的如鲁迅,巴金,卢梭等人。
他人的写作环境和写作时间可以借鉴参考,重要的是要适合自己,那才是最好的。能在外在环境中找到写作的持续动力,不管是白天写作还是夜晚写作。找到合适的环境,不仅能帮助写作者进行写作,还能让写作者形成独特的写作风格,从而持续稳定地坚持下去。
说说你有哪些写作习惯?
作者:齐帆齐,中国散文学会会员,安庆市作协会员,新华访谈网签约作者,百度问答签约作者,文章曾发表《哲思》《人民网》《女友》《青年文学家》等大型杂志报刊。
已出版《追梦路上,让灵魂发光》《谁的逆袭不带伤》
微信公众号:齐帆齐微刊。齐帆齐微信:qfq11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