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里总共有7个音符,却能组成古今中外千千万万首不同的歌。它不但滿足人们的听觉审美,而且它的节奏与优美的旋律滋养着人们的精神。追寻音乐之魅如弗洛伊德认为那样:音乐能直达人的潜意识,它也最有利于宣泄内心积郁与孤独。在现实音乐生活中, 许多作曲家和音乐爱好者也都把音乐当作抒发或宣泄的手段或方式。
中国普及的简谱:七个阿拉伯数字和附在数上面或下面的圆点,来表示音的高低。用附在阿拉伯数右面或下面的短横线,来表示音的长短。简谱便于记写和简单易学,有利于推动群众性的音乐文化活动起着重要的作用。而五线谱是音乐中的“世界语”,它的优势高高低低的众多音的形态一目了然,但除基本谱表的五条线外,上、下方常会出现繁杂的临时加线,谱号后面及谱中,难度有密密麻麻的调号或临时升降记号。
追溯音乐的起源:早在人类还没产生语言时,就已知道利用声音的高低、强弱等来表达自己的意思和感情。随着人类劳动的发展,逐渐产生了统一劳动节奏的号子和相互间传递信息的呼喊,这便是最原始的音乐雏形。当人们庆贺收获和分享劳动成果时,往往敲打石器、木器以表达喜悦、欢乐之情,这便是原始乐器的雏形。古代音、乐有别,后浑称“音乐”,指用有组织的乐音表达人们的思想感情、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艺术。
世界上最早的弦乐器是中国的古琴,亦称瑶琴、玉琴、七弦琴。古琴,是在周朝就已盛行的乐器,有3000年以上的历史了,现代才被称作“古琴”。古琴的音域非常独特,7个主音称散音示松沉,能够引起远古之思;91个泛音质如天籁,给人一种清冷的感觉;147个按音丰富多姿,时如人语,时如人心之绪。古琴演奏中,三音交错,变幻莫测,冥冥之中已设身于高山流水、万壑松风、水光云影、虫鸣鸟语之中。自古有“琴、棋、书、画”,被视为文人雅士修身养性的必修之路,古琴因其自身的清、和、淡、雅的音乐品格,寓意了文人风凌傲骨、超凡脱俗的心态,因此在音乐、棋术、书法、绘画中居于首位。
西方音乐起源于公元前2000年,最早出现在欧洲地中海地区文明。古希腊文明的诞生为西方音乐历史的打开了大门。目前已知的最早的西方音乐,如著名的荷马史诗《伊利亚特》《奥德赛》是结合诗歌音乐广为传唱的。还有希腊黄金时代的游吟诗人总是喜欢边弹基萨拉边吟唱。基萨拉起先只用来伴唱,到后来才成为独奏乐器。包括吉他、齐特尔也许还有西塔尔琴在内的许多拨弦乐器都是基萨拉的直系子孙。古希腊文明的高度发展不仅丰富了古希腊人的音乐实践生活,还酝酿出了大量的音乐理论和音乐美学思想。如阿里斯多塞诺斯的四音音阶,用字母和符号来记谱的字母记谱法,这些音乐理论和音乐美学思想影响深远,至今还发挥着它们的积极作用。在保留下来的雕塑中也展现当初音乐的鼎盛,对后人的影响深远,被后人视为西方音乐之源。
⾳乐的三要素:旋律、和声、节奏
1、旋律:体现音乐的主要思想;用调式关系和节奏节拍关系组织起来的、具有独立的许多音的横向单声部进行。旋律不同音高、不同时值的音符在一定的节拍中通过一定的节奏进行周旋与律动所形成的曲调。表达旋律的方式可以是“唱出来”、“奏出来”或“用曲谱记录下来”。⼀⾸歌不⼀定都是一种音速,有时候是越来越慢,有时候越来越快。甚⾄有时候忽快忽慢,⽐如有些歌⼿为了唱出某种感觉,⽐如慵懒抒情,那得需要乐队来配合歌⼿去演奏了;需要靠人的⾝体去感受去反应了。
2、拍⼦:除了常规的全⾳符4拍,⼆分⾳符2拍,四分⾳符1拍,⼋分⾳符半拍,⼗六分⾳符四分之⼀拍,三⼗⼆分⾳符⼋分之⼀拍,还有附点,三连⾳等。节拍这个东西很奇妙,当唱三连⾳,听了会发现脑⼦⾥都是哒哒哒,哒哒哒,哒哒哒……所以说,有时都不⽤去思考直接感受,拍子也是音乐时间组织的基本单位。
3、节奏:乐音的有规律的轻重缓急,称为节奏。比如把⼀个⿎从原来90的速度慢慢加快最后到500,直叩人心。节奏是音乐时间组织的总体名称,而节拍、拍子是构成节奏的因素。所以,节奏这个东西很⽞乎会直接影响人听的感觉。
从音乐作品的创作、表演和欣赏三个环节看, 基本都指向精神性的听觉感性需要。音符在指尖跳跃,充满活力歌声唱出可能更为诚实的、更为普遍的面对情伤,和心中那种不甘心不释怀的心情。因而也需要“寓教于乐”结合到这种音乐场景:教化中的“药”往往与音乐美的“甜”混合在一起。人们在审美愉悦中受到潜移默化。
让音乐之魅—音符,跳动着最美的华章;旋律,激荡着时代的回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