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界定一下本文的移动医疗概念,这里指的是互联网+医疗的公司,不局限移动问诊公司。
我是踩着互联网风口的尾巴入行的,2015年上半年的时候,平均每个技术开发每月能够拿到3~4个面试邀请,再看现在脉脉上求职板块哀鸿一片,好日子一去不复返呀。
硕士毕业做的互联网品牌忠诚的研究,所以大学毕业后在找工作的时候坚定不移的选择互联网方向,电商、B2B、软件开发、视频平台,只要跟互联网相关的都想尝试一下,可是后来被唯独没有想到的移动医疗选中的。第一家公司是做行业媒体的,也是因为这份机缘,有幸见证了许多创业公司的沉浮。
以梦为马的年代
来京之初住在海淀,13号线坐上几站就是五道口,因为媒体的身份有机会接触到各种沙龙,所以2015年的大半年里几乎每个周末都在参会。
(15年11月到16年1月部分参会ppt拼图)
作为一个互联网的菜鸟就是在一次次的会议讨论中拼凑出对行业的模糊认知。2015年炒热了很多概念,互联网+、医疗大数据、智慧医院、智能穿戴设备等,第一次接触分级诊疗、商保、PBM、凯撒医疗、梅奥诊所等等,医疗行业在我看来充满希望又壁垒重重。现在已经被大多数人接受的家庭医生、慢病管理、医联体这些概念,两年前还在各种行业会议上被作为话题在一次又一次的讨论。2015应该是各种创业概念引入中国最快的一年吧,那时候资本市场资金流动还比较迅速,还记得在西直门医师报听过的一场沙龙,七八位演讲嘉宾中居然有3家做血糖管理的,从疾病管理、数据模型、设备资源不同的角度讲他们对糖尿病病人的慢病管理,现在再看,当年的百糖大战除了被腾讯并购的腾爱糖大夫偶有发声,其他企业今安在乎?
而这些企业中唯一印象深刻的,一个冬天的下午在紫玉山庄里听到一场关于投资方面的会议,听华盖资本、北大医疗的大佬讲对民营医院的并购、医联体的规划、对新收购医院的整改,真的是葡萄美酒夜光杯,寒冬围炉论英雄,也第一次认识到资本的“威力”和对行业的洞察力。(这个以后有机会好好聊聊)
洗牌游戏
2015年~2016年对于行业最大的感受就是从梦想到商业变现的压力。
如果说2015年是在观察行业,2016年随着工作中承担起越来越多的责任,开始思考一些实际的问题,这股浪潮中什么样的企业是能够在活下去的。再次感谢媒体这份工作的中立性和话语权,结识到很多的朋友和项目,处在移动医疗的行业,2016年见证了春雨、好大夫、平安对医患资源的争夺和补贴,也深刻感受到创业公司对移动问诊这块事业的焦虑。医生执业政策态度不明,在线问诊有效性和合法性,来自公立三甲医院的壁垒,整个移动医疗行业都在带着脚铐跳舞。
2016年年中的时候,听闻身边一些还不错的应用停止更新项目解散的时候,对移动医疗行业的的失望达到了顶峰,感觉整个行业似乎进入了一个怪圈,融资--烧钱圈用户--融资--烧钱,至于商业模式管他呢。这期间跟几个比较大的问诊或医生平台的朋友聊他们现在的运营工作,感觉到的也只是在做一些维护而非拓展的工作,运营工作大多数是一个胶着的状态。
在昨天易观和春雨医生发布的《中国移动问诊白皮书2017》直播群里,易观的小伙伴分享了一个特别好的观点:不是移动医疗创业投资遇冷,而是市场趋于理性。无论多大的梦想,多么真诚的情怀,脱离用户、违背商业模式的为前提,都很难真正实现创业的价值。借用现老板的投资理念就是“大家做的都是价值投资”。
作为一个入行时间不长的运营狗,从经历项目和竞品项目中能够感受到企业对价值的回归,对商业模式更深层次的探索。重新回归对用户需求的研究,努力做用户端的变现,对买单方的探索。当然这也跟国家最近发布了诸多的利好政策有关系。总的来说中国的移动移动医疗是一个非常慢热的行业,对入坑的运营狗来说这其实有点悲哀,因为我们很难快速的运营一个爆款产品出来。但是从另一个角度讲,当下的政府和民营资本正在从医院、诊所、养生保健、移动医疗等各个角度重构医疗产业生态,我们正在经历医疗行业前所未有的变革又是极其的幸运。
时间有限,今天就喷到这里吧,其实有很多具体的内容没有涉及到,刚刚跑出去蹲坑的过程,想到关于产业结构的分析,对政策文件的梳理等等好几个地方都只是泛泛而谈,一笔带过,其实里面涉及诸多详细的内容,后面再慢慢补充吧。最后有的时间记得不太准的,欢迎大家来喷我~
码字不易,大家多多关注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