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我每天都会带一个纸质笔记本在身边。这是一则日久生情的故事。大约花费十年,我才意识到,原来,我一直迷恋它。
往前追溯,与本子接触的最亲密最清晰的记忆是在小学。那时正是盛夏,教室里闷热得很。语文课的课堂作业时间,老师立于讲台上,用粉笔“唰唰”地在黑板上写着板书。座位上的我们紧闭嘴唇、不出声,握住装满蓝色墨水的英雄钢笔,将手肘搁在学校分发的统一的练习簿上,努力让自己全神贯注地抄写板书。一个不留神,就容易写错字,那就不得不请出“胶带纸”,小心翼翼地拉出一段新的,粘在本上的错字上,用食指指腹以适中的力度按压3、4个来回,最后,轻轻抬起“胶带纸”本体,以助于粘在本上的胶带对错字的。。若技术不佳或是运气太好,错字的那块就会突然一个精巧的洞。要么自己撕了整页纸重头写,要么写完全部等老师撕了整页。那时候,本儿几乎等同于这些练习簿,是学校这个大型机器中的一个零部件:不可或缺,也不讨人喜爱。
中学时代,学校依旧会发印有学校Logo的本儿,但令我印象深刻的是自己去文具店买的棕色系密码本,封面分布着几只造型不同的小熊玩偶。这一本里承载着那时懵懂恋爱的欣喜与纠结,是我与当时那人的通信本,大约一人掌管一天,也就是每两天写一次“小作文”,以诉衷肠。这个本儿,是那段时光的见证者,却也是失恋时眼泪的催化剂,是追忆时感慨的发源地。
大学时,我曾有过一段时间的本子使用困惑期。若给每门课都准备一个笔记本,那到了学校结束,每本都用不完;若是两门课用同一个本,除了可能不够用之外,整理也不便。在摸索的过程中,我终于研究出了好方法:使用活页本,上课时只需要带一些活页纸即可。这个小小的改良可谓是我研究笔记本的开端,我正沿着自己未曾意识到的轨迹,一步步揭开我对本儿的情感。
转折点在大学毕业的前一个月,我在微博上偶然发现了名为@王潇_潇洒姐 的美女创业者,她成立了名为“趁早”的公司,正在售卖一款叫作“效率手册”的本子,说是可以帮助人们规划人生、实现目标。带着强烈的好奇心,我买了一本,并开始认真书写。
三个月之后,我形成了自己的使用方法与心得,并将此整理成文投稿给了潇洒姐的公众号。一夜之间,被上千个陌生人关注;随后的两个月,去了南京和上海线下分享。尤记得,那年年底,在北京,在“趁早”大会之后,我和一众因为效率手册而相识的姑娘们坐在饭店的包间里,我的本儿被她们一个个翻看、传阅着。我挺高兴,一是源自作为使用者的畅快感;一是来自被人接纳与欣赏的满足感。
本儿对我来说,不在只是单纯的笔记本,用于写字和记录,它还是我人生的规划师,承载着我的目标与愿望;同时,它还能帮助我链接同类,结识朋友。以上的那些新认识的朋友源自于“效率手册”的使用,在工作与生活中,我也会因为别人使用本子而与其攀谈起来。
不论笔记本电脑如何普及,我依旧不会丢弃使用纸质笔记本。不论我用它记录、计划什么,翻开,都是人生。